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工作现状分析
自从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在国内上百所高校开设,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和大学生的广泛关注。通过作者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归纳总结,不难发现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缺乏;二,“我讲你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盛行;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四、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1]归纳总结以上问题,对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能力,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素质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广泛的知识领域,并能够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普及预防为主,将各类知识经验加以整合,灵活运用,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求愈来愈高。然而很多本科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很多都是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教师担任授课,高素质的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同时,除了北京市及南方一些省份已出台一些政策,规定专职心理教师与学生的配备比例为1∶3000,其他大部分高校无法保证教师数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3万人,目前仅有3名专职心理教师,承担全校学生心理筛查、心理讲座与培训、心理文化活动、选修课教学及日常管理等工作。[2]本来就数量严重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来说,这无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人才能发展”,解决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结构化等问题,成为了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难以评估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强调讲解、分析、归纳,注重标准答案,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角、学生配角、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普遍较低。同时,随着国家大众化高等教育措施的实施与推进,大学生素质水平逐年偏低,“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误解,使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普遍不足。[3]然而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一种自我的心理体验和感悟感想。现存的课堂心理环境,学生主动性不高,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效果难以做到科学合理的评估。
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一,教学内容单一。现今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上级机关要求的开设的心理健康必修课程,没有开设如“生活中的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等心理健康类选修课,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但无法满足学生对心理学的不同需要,课程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同时因为各高校起点不一,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门课程怎么开,讲什么内容,只能各高校自行决定安排,在教学内容、检查评估等方面存在差异,相对其他课程,没有完整的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内容。二,教材建设针对性不强。[4]在教材建设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没有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选取切合高职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及生活需要,并选取适合于他们的互动话题及活动内容的题材及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导致教学效果普遍不高。三,教学方法单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职院校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上采取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一些心理辅导教师忽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单纯把心理健康课上成了心理理论课,以传授心理卫生学、心理学的知识为根本,课堂中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实践证明,用学科知识传授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变相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2013,12(1):95-98.
[3]吕新艳.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41-142.
[4]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
25-27.
[5]薛长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