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是个新学校,地处中心城区,是规划中为周边将要兴建的高档住宅小区配套的街道学校。近几年的生源主要来源于三部分:附近村庄的居民,新搬入住宅区的居民,外来务工子女。我担任新初一其中一班的班主任,我班总共33人,男生18人,女生15人。发现在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过于关注的是孩子的智育,周末报了很多辅导班,很多孩子都多才多艺。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还是一个近似盲区,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和父母深思的问题。以下我以班级里几个学生比较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来阐述。
【个案一】
一、基本资料
学生甲:男生,14岁。
缘起:体育活动课学校安排全体师生到运动场地参加运动锻炼,那天我们班的运动项目其中一项是打篮球,一群男生在篮球场打半场,中场休息的时候,甲可能因为觉得好玩对着放篮球的竹筐砸了几下,恰好被体育老师发现,老师教育了他几句,过了会儿,体育老师来找我说:你班这个学生因为在砸篮球竹筐,被我教育了几句后,好像很难过,一直站在那个角落不动,你去看看有没事?我马上过去查看,发现甲站在篮球场的一个角落不停的抽搐,手扶着脖子,呼吸困难。我见状马上询问:怎么了?身体很难受吗?要不要看医生?甲说:没事的,老师,只是有点喘不过气来。我忙问:以前有发生过这种情况吗?甲说:有的,小学时也经常会发生,我每次听到有人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话的时候,我就会这样。小学里老师也知道的,但没有把这当回事,老师,你千万不要告诉我爸爸妈妈哦!陪他坐了将近半个小时后,症状有点好转了。最后还是叮嘱了我一句:老师,不要告诉我爸妈哦!我问他为什么,他不回答。
二、背景资料
1.个案性格、情况:
成绩优秀,班级前3名,综合素质强,小学同学反映其在小学时管理能力强。但据观察性格偏软,做事有点唯唯诺诺,性格稍微有点怪,课间喜好独自一人做作业,对班级中的人和事不大搭理。自述小学时曾是个不守纪律的学生,后在自我克制下成为现在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
曾任科学课代表,因不能按时收齐作业,自己提出辞职。是开学初老师指定的副班长,在班委换届民主选举中,因票数落后于竞争者而落选,现任班级文娱委员。
2.家庭背景:
母亲在派出所上班,是一位民警,父亲在一家公司上班,家境不错。父母从小注重对孩子的智育培养。跟他母亲有两面之交,看过去强势而干练。事后,我还是找他妈妈交流了,出于对孩子心理和身体健康的担忧,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让他父母知情。电话中她反思着家里类似的情况也有发生过,甲被批评后会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挺久,但是平时也没多关注他这个,妈妈带有自责地重复着说着:是不是我对他要求太严格了造成的,我会和他爸爸商量陪他去看看心理医生,谢谢老师。
三、分析和建议
该生是个自我抑制力过强的孩子,小时父母对他要求又十分严格。他的异常表现可能是因为心理紧张和焦虑而引起的生理反映。建议父母在排除身体疾病的基础上带孩子去看医院的心理科。从孩子那句:“老师,不要告诉我爸妈哦!”可以看出他们的家庭亲子沟通上有问题,需理顺亲子关系。建议父母平时应较大尺度改变教育策略,平等温和地对待孩子。
心理专家对我(班主任)的建议:再详细跟甲谈谈为什么担心父母知道,跟孩子谈谈在家里的感受、对父母的感情。与孩子商量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确定一个提高该生面对压力和挫折承受力的方案,进一步增强该生的心理承受力。
【个案二】
一、基本资料
学生乙:男生,14岁。
缘起:纪律观念薄弱,特爱说话,大嗓门,不仅下课爱说话,上课也爱发言。习惯一有想法就说出来,每节课普遍举手十几次,思维很快,但有时会跑偏。据任课老师反映,让乙不断的回答问题时,他的注意力会很集中,一旦让他静下来,他就会走神,甚至影响纪律。组内同学对他颇有意见,说他上课老是讲个不停,害得组员都听不清楚老师的话。我留心观察他的平时表现,只要一闲下来,他就会啃指甲,指甲被他啃的没有一点突出之物。
二、背景资料
1.个案性格、情况:
成绩优良,全班前10名,班级劳动委员,为人热心,处事不计较(对他人不计较,对自己也不计较。)。
乙的妈妈开学初给我打了个电话,说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知道我们孩子放在你们班,给班级添麻烦了!小学时老师经常反映他不守纪律,屡教不改。老师,让您费心了!我找乙交流过好多次,他说他也知道他这样做是不好的,但就是改变不了,小学老师用尽了各种办法也没能让他改变。
2.家庭背景:
父亲在派出所工作,母亲原来自己做生意,为了能多照顾乙,放弃从商,现在一家幼儿园当生活老师,照顾幼儿饮食起居。父亲从小的教育模式就是打骂,很少跟孩子交流,一有事就打骂,很凶狠,据说以前乙的爷爷也是这样对待乙的爸爸,他是把自己小时的遭遇在他儿子身上重演一遍。
三、分析和建议
该生是个自我控制力欠佳的孩子,表现出顽固的不良行为习惯。爸爸打增强了他的心理承受力,但是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力却没起作用。行为控制必须要由自己控制,外力不太起作用。建议父母家庭教育时要跟孩子多交流,少打骂,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
心理专家对我(班主任)的建议:最好是采用行为训练的方法, 可以考虑采用分级目标训练,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的目标,层层推进。也可以采用代币奖励法,加上行为阻断法,例如自我语言提醒。必须训练乙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遵循小步子原则、目标奖励、自我提醒结合教师监督,一小步一小步改变孩子这种顽固的不良行为习惯。
【个案三】
一、 基本资料
学生丙:男生,14岁。
缘起:有段时间跟英语老师关系紧张,原因是因其英语成绩差,老师希望他用心点学习英语,甚至可以课后给他补补课,结果引起他的抵触心理,上课比以往更不认真,甚至故意影响课堂纪律,跟英语老师对着干,英语老师因此很苦恼。我起先几次找丙谈话都半天问不出半句话来,他不搭理老师!后来了解到他认为英语老师对他的关心是不怀好意的,让他回想起小学英语老师对他不好,所以他不喜欢英语这门课,迁移到讨厌现在的英语老师。
还有一次班级生活委员统计班级同学的生日时间,班级里打算组织给每个同学过生日,只有丙不报,我问他为什么不报,他不屑地说:哼!有什么好过的!
二、 背景资料
1.个案性格、情况:
入学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沉默,不爱说话,和组员关系紧张。自卑,敏感,总觉得同学在欺负他。对于别人的关心也心存疑心,总觉得别人不怀好意。久而久之,同学们都不愿靠近他,说他难弄,个性太强。丙没有很好的融入原先的合作小组,在征求他本人意见和现在所在小组组员意见后,换到新的合作小组,但一段时间相处下来,组员还是感觉他难相处,需要大家都让着他。一旦有同学说他一两句,不管对错他都要反驳,直到同学不说话为止。跟他妈妈交流后了解到丙从小性格孤僻,喜欢独处,周末经常一个人窝在房间里看小说,不喜欢到人多的地方,比如超市,活动场所等,他会觉得很烦。
2.家庭背景:
外来务工子女,祖籍安徽。父母为了让他接受好的教育,特意在我校附近买了套学区房。有个哥哥,长他几岁,已步入社会打工,性格开朗。 父母想着其哥哥在读书方面已经没什么出息了,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
三、分析和建议
外来工子女到一个新环境,本来就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加上学习又不好,找不到自己在班级、老师、家长心目中的价值。这个要以树立其自信心为主。建议家长平时要和孩子多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营造轻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善于发现其优点,表扬他的细微进步,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但是因为他很敏感,所以表扬也要发自内心,慢慢让他感受到他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独特性。
心理专家对我(班主任)的建议:从他对待英语老师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很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位置(希望他用心学习英语,可能说他的英语不行。)。 转变的钥匙,就是怎么让他找到价值感、成就感。他现在就是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亮出自己刺,是种自我保护。所以如何让他放下自我保护,感受到大家的接纳,愿意与大家一起努力,是关键的问题。其实,他的敏感和细心就是最后的优点。需要加强他的小组的归属感、责任感,可以有机会让他代表小组参与竞争,增加其责任感。
篇尾语:在现代社会中,孩子具有健康阳光的心理要比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着想,给子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在学校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完善孩子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