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术语文课
美术语文课,以语言文字开头,以美术活动开展,以语言文字作结。也就是说,美术语文课姓“语”,出发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归宿点还是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自然景物描写一类课文时,我尝试着整合美术活动,设计“美术语文”课。
如,在学习《草原》(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注:本文所涉及的课文均为人教版教材)一课时,课后习题要求学生会背第一自然段,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自然不理想。我让学生根据课文这段话的语言特点,边读课文边用彩笔勾画草原美景图。
在学习“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利用课前预习画的草原图画,边吟诵课文,边想象,边做画。同时和学生一起体味语言,感受优美: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真是太形象了。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同学们反复读这个句子,用“绣”的工艺方式,品味老舍语言的精妙绝伦,直至会背这句话。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主动性强,兴趣浓厚,对课文语言的积累水到渠成。
教学写景类的古诗,也可以使用美术语文课的方法。如《望天门山》(三年级语文上册)、《咏柳》(三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四年级语文下册)等,这样的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其次,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也可以运用美术图画画龙点睛。比如,学习谚语“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三年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读读背背”)中的“没”到底读“méi”还是“mò”呢?学生拿不定主意。如果这时候配以美术简笔画,先勾画一幅“有雨山戴帽”的简笔画,山顶上云雾缭绕,就像给山戴上了一顶帽子;再勾勒一幅“无雨山没腰”的简笔画,半山上云横缠绕,吞没了山腰,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这样的美术语文课,既很好地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又理解了课文内容,美丽的图画从视觉上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一举两得,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音乐语文课
同样的道理,音乐语文课,就是以音乐为依托,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知道,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在一节语文课上,适宜地整合音乐,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月光曲》(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自然段“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时,反复播放贝多芬《月光曲》节奏越来越明快的部分,学生边听钢琴名曲,边美读课文内容,他们的想象力、语言敏感度得到了提升。再如,在教学古诗词《忆江南》(四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任之浙东》(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等时,和学生一起用音乐课上学过的曲子,或者用《渔舟唱晚》等古筝名曲,把一首首诗词改编成一首首充满感情的歌曲,学生唱得投入,思想感情理解得透彻,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下来,诗词背会了,内容清楚了,感情理解了。音乐语文课,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陶冶了情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游戏语文课
有时候,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语文课,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当然,游戏语文课,仍然是语言文字学习和感悟课。如,在学习《语文园地》、《回顾·拓展》类教材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趣味语文等,可以采用接龙比赛,拍掌传花等游戏,几个回合下来,学生不但能全体参与,而且兴致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如,我在教学《花鸭和彩霞(绕口令)》(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趣味语文”)时,先让学生把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注出来,然后双手拍掌打节奏,朗读这首绕口令:“水中-映着-彩霞,水面-游着-花鸭。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按照“××-××-××, ××-××-××. ××-×××, ××-×××”的节拍,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在几个回合中,节奏越来越快,拍掌越来越响,学生记得也越来越清楚,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四、表演语文课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孩子们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在这个背景下,情景对话、即兴表演就应运而生了。在学习人物动作比较多、对话比较多、可以分角色的课文时,基本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自然段中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几句话时,我们可以和学生一道,用双手张开、合上来表演朗读。《翠鸟》(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自然段中的“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也可以和学生一起用一只手扮演翠鸟,表演“蹬、飞、叼、贴、飞”几个动词,体会翠鸟捕鱼的速度极快的特点。再如《小儿垂钓》(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陶罐和铁罐》(三年级语文上册)、《南辕北辙》(三年级语文下册)、《晏子使楚》(五年级语文下册)之类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表演语文课的方法进行学习。
当然,教无定法。只要我们依据新课标精神,勇于创新形式,敢于挑战传统,大胆进行有效性的活动课,语文课程的属性就会更加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