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言语交际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语言是工具性的;而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符号,语言交际只能在所有使用者对非语言提示、动机、社会文化角色等相关要素都具有相同的理解之后才能有效进行,因此语言又是社会性的。约定性的。语言的传播与使用取决于生物、认知、心理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在全球化思潮的推动与促使下,学者们注意到了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61)曾提出,真正的交流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倾听。这就意味着,缺乏理解的倾听,会导致误解,有时甚至会引起冲突,以至于交流的失败。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导致英语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的课本上的知识与真正交流过程出现的问题不能匹配,甚至导致学生认为学无所用。文化误读,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谬解,即交流的失败。产生交流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体系中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中“长者为尊”的价值观念导致中国形成了一种长老文化,所以“老教师”“老学者”这类称呼包含着尊敬,表示充满智慧的、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而英语中“oldprofessor”“oldlady”会让人非常不舒服,甚至有冒犯的意味。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口语交流时,应该让学生以“elderly”、“aged”“senior”来代替。这是由不同价值体系产生的文化差异。另外,中国的表达中经常会出现“龙腾虎跃”“龙的传人”等,如果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Chinesearethedescendantsofthedragon.),西方人会产生一种误解,因为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上世纪80到90年代,亚洲四个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世人瞩目,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因为龙在东方文化中代表权威和活力,但是翻译成“fourlittletigers”,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西方价值观念体系中存在着差异。英语中有“ascleverasanowl”,猫头鹰在中国的文化中则是不详的征兆,如果不了解文化差异就会导致不同文化国家的“误解”。
2宗教信仰的差异
沃尔夫指出:“一个人的思想形势,是受他所没有意识到的语言的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规律的支配的”(《语言论》,1997)。中国文化受佛教影响深远,所以中国的语言中经常会出现与佛教相关的表达和思想。例如在鲁迅的作品里,为了表现国民的愚昧和落后,描写了劳动人民相信佛祖以及轮回思想。而在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里,则是与基督教相关的片段层出不穷。两千多年来,西方人在研读圣经的过程中,或者在教会日常的生活中,也写下不少传世佳作本仁约翰的《天路历程》考门夫人的《荒漠甘泉》约翰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奥古斯丁的《三一神论》等等。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适当的介绍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从而让学生了解在不同地域里或者情境中,注意表达的地道。例如,汉语里我们经常会说“阿弥陀佛”“佛祖保佑”“菩萨保佑”;而西方人在看到有人打喷嚏时,往往会说“Godblessyou”或者“Blessyou”,或者发出惊叹时会说“Jesus”。
3非言语交际的不同含义
非言语交际是指不用语言,而是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眼神、身体的运动以及对时空的态度来进行的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用语言进行沟通,也应该让学生知道不同的文化里有不同的肢体语言、时间语言以及空间语言。例如,在与欧美人的交流中,中国人包括亚洲人都很少注意或者考虑到个人空间,如果以空间距离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有可能出现误判。另外,中国人包括亚洲文化里在社交场合下,即使犯了错误需要道歉,人们考虑到面子,会面带微笑的说道:“I’mterriblysorrythatI’vemadeamistake.”往往这种道歉让西方人看来是没有诚意的,因而难以接受。除此之外,根据身体接触的多少,文化可以分为接触性文化和低接触文化。接触性文化中,人们相互之间关系亲密,因而身体的接触较多。接触文化包括欧洲、地中海地区、俄罗斯以及印尼和西班牙血统的民族等,低接触文化则包括日本、德国、英国和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族人,中国和澳大利亚居于两者中间。在英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国家都是接触文化,实际交流中应注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速,伴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入交流和贸易往来,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日益频繁的交往和碰撞中互相影响着对方的国家文化以及个人价值观。同时,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屡屡观察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出现的尴尬、不适与失望。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差异,总结如下的应对策略:
3.1通过对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进行描述、阐释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从而使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文化及文化差异现象,较为客观、系统、全面地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2指导学生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例如,带领学生阅读有关在西方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里,《圣经》、古希腊神话和亚瑟王的故事对英美人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思想和哲理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语言中。英语中大量的名言警句和成语典故都来源于《圣经》,所以读《圣经》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提到莎士比亚,人们总喜欢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读莎翁的著作可以了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读狄更斯作品中的饥寒交迫的贫民院、无家可归的孤儿和扫烟囱的孩子,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社会状态;库柏的五部曲记录了美国西部早期文化,读他的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开拓者的形象和印第安人的境况。阅读英语国家的历史及现状,有助于我们对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在交流过程中可以自然渗透对方的文化,加强彼此的联系。
3.3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两个显著的角色:一是加强传统角色,二是添加新角色。从传统角色意义方面而言,他们在教学准备和教材选择上起着主导,策划和负责的作用。他们选择出来的材料为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语境。从新角色意义方面而言,他们则是能力较强的学习伙伴,他们能够跟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进行学习活动。他们此时的身份是促进者和管理者。因为角色的转换,他们虽然变得没有权威,但是学生们则学习兴致高昂,能够自动自发地积极参与到互动式的学习中去。
3.4具体在教学中尝试按照如下环节进行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导入主题)→创设交际情景(布置教学任务)→启发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现交际功能(演示对话等)。在进行情景教学的同时注意了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宽松、和谐、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尽量给学生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生能讲的,要尽量让学生讲;学生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做。教师作为辅助,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和建议。
综上所述,为减少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误读”,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文化以及文化差异现象,较为客观、全面、系统的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融入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通过案例分析。目的性问题设置、角色扮演、情景设置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展其文化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金真,张艳春.跨文化交际英语[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杜平,姚连兵.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6.
[3](英)布朗(BrownD.)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曾海燕.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6.
[5]刘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