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重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边缘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新时期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江影)身处汉族较发达的无锡,不仅外在经济、文化、教育环境和高效管理上有优势,而且还聚集了北大、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博导等高级专家,这些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大都有对西部民族地区支教、调研的经历。此外,学校从开办初始,就确立了公益性办学理念,从法人财产权到学校管理体制,均确保了办学的公益性原则,“在奉献中体现自身价值”的教育理念在教职员工中深深扎下了根,也为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近年来,江影全面贯彻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策略,设立专项基金,为中西部少数民族学生探索一条减免学费、专业对口、量身定制、创业就业之路。
一、以课题切入形成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思路
在国家民委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重视和支持下,江影设立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艺术人类学基地,开展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东西部高职院校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此项研究依托学校为平台,得到了国家民委、江苏省教育厅、民政厅以及贵州、云南、四川等西部地区相关省民委和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采用政企校联手的模式,招收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和贫困生免费入学,单独组班,定向培养,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帮助学生家庭脱贫致富,以支持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
课题组成员全面跟踪少数民族免费生活优惠生的招录过程,系统研究其进入汉族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同时考察民、汉合校与民族团结的有机联系,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用汉语撰写论文;课题组另外还需要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汉族发达地区后的爱国情怀等,最后形成结论,为学校下一步政策得实施提供依据。
二、以“三位一体”落实人才招录的立足点
江影为了将教育扶贫精准化,建立了依托政府、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人才招录模式。
2015年,江影首从云南开始进行试点,继而扩大到贵州,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16年6月,在云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领导的重视下,江影邀请云南省及下属15个国家级农村艺术教育试验县领导来校召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座谈会”,听取学校汇报,考察学校校园,征求地方政府的意见,同时也让地方政府了解学校的扶贫理念和政策措施,为实现精准培养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学校组成了由行政一把手院长带队、专家教授组成的招录考察团,先后奔赴云南大理、昆明 、红河州和贵州黔东南、黔西南等5个自治州,在当地州政府的协调下召开了有8所学校参加的2次校长座谈会,与30多名家长和考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加之通过教育厅官网通告、现场走访等形式,锁定政策受益人,使得家庭条件差而又符合我校录取条件的考生及时得到我校的资助,使许多特困学生圆了大学梦。两年来,学校已在云贵两省录取了87名免费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六盘水、毕节、 遵义、自贡、眉山、安宁等不同地区的壮、白、彝、侗、布依、苗、满、仡佬、土家族等13个民族,分别学习声乐、舞蹈、器乐等专业。
三、以精心培养和贴心安排彰显个性化育人模式
为更好地培养这批学生,学校不仅减免学费,更是将工作重心移到了入学后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上。重点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贴心服务。学校在贫困学生的招生录取中强化扶贫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特惠待遇;但在入学后的学习生活里,却淡化贫困意识,为学生增强更多的信心和决心。在2016年的新生开学报到时,在近2000名的新生报到中,学校单独用一天时间为贫困特招生开放绿色通道,全天候全班人马为他们办理免费和入学手续,使他们排除贫困心理障碍,萌生希望和信心,为学有成就铺就道路。在专业学习上,学校更是不惜代价,尽可能地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干。每年组织开展的“十佳歌手大奖赛”、“江影艺术节”、“辩论赛”等各种形式的赛事活动,都有意识地鼓励贫困学生参加,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量身定制。人才培养,不是给人文凭,而要给人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结合学校艺术类专业特点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艺术天赋,在学生一进校的半个月里,就进行新生艺术水平测试,以摸清他们的艺术“家底”,然后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特长。譬如一位从贵州大山里走出来的学生,他的音色淳朴嘹亮,而且由于阅历和人生经历,他的歌声往往情感丰富,能深入人心。许多学生希望学有成就后留在发达城市工作,而这位学生却希望能回到故乡做一名幼儿园或小学教师,培养更多的人走出大山。经过全面了解,学校为该生制定了个人专属培养方案,为他增加了钢琴课程的学习和辅导,同时加强幼师等教师资格证的系列辅导,以帮助他达到目标。
(三)联动搭台。学生的成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合培养,而学生的未来,更需要企业的辅助。江影根据学生专业的需要,建立政府扶助、企业资助、学校搭台的联动机制,先后领衔成立了“无锡政行企校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联合体”、“市县传媒人才培养联合体”、“无锡市传媒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等协作组织,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教学模拟企业”等创就业实践平台,成立了“无锡太湖传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无锡市源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无锡花园一号养生餐饮有限公司”、“江影东方演艺无锡有限公司”等教学模拟企业和实体企业,直接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创业的准入平台。与此同时,学校与江苏全省80多家学校和20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相互挂职、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四)师徒结对。学校和社会资源组建名师工作室,有重点地选择有天赋的少数民族学生与名师结对子,强化能力培养。学校特聘的紫砂工艺师蒋耀洲先生,长期为残疾人无偿培训紫砂设计和制作技术,使一批批学生能谋取一技之长;特聘教授、东方演艺集团一级演员范晓霞,与18名学生结对子一对一培养,其中免费为少数民族特困生建立师徒关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项目式培养。为了强化对少数民族特招生的个性化教学,“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强化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促使其报效国家和人民;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促使其不但会做人还会做事;强化企业文化教育,促使其提前适应企业岗位。学校联手企业开展全方位的项目训练,在项目实践中强化能力培养。譬如为了让表演专业学生提前走进舞台,成立了太湖传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让学生一入校就有机会承担起学生兼演员的双重身份,在学习之余参加项目排练。近期开拍的大型音诗画舞台剧《太湖传奇》,就优先对少数民族特招学生开放使之成为签约演员;为了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学校花巨资建设校内外景拍摄基地、建设演播室和录播室,让学生在项目中得到提高,提前体验和准入企业。
四、以搭建政企校合作平台联动社会建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为了坚持不懈地将此项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学校将联手东部企业和东西部高校,建立一个校校校企联动的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大舞台,全力推进东西部高职院校人才合作培养工作,争取早出成效。
(一)成立企业圆梦基金会,联手学校合作企业出资出人出力,共同制定教育扶贫专项方案,承接教育扶贫专项特别是少数民族免费生专项任务。
(二)建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舆论平台,联手国家和地方级宣传媒体和教育通道,设立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窗口,定期公布相关教育政策、举措、动向、动态和成果,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三)建立校内助学平台,学校将新设立和让出图书馆、美食城等数十个勤工助学岗位,吸纳少数民族学生勤工俭学,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得独立自立的能力。
(四)铺设绿色就业通道,借助我校辅助大学生创业和安排大学生就业的经验,采用订单培养、定点培养、定点输送、新增企业等方法,安置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确保学生学业有成、事业有成。
民办学校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在开展少数民族免费生培养的过程中尚没有先例可循,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在这方面的许多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在下一阶段,将遵循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依托学校的专业优势、依托长三角地区的就业优势,在国家民委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把少数民族免费生的培养工作做得更好,为实现西部大开发尽一点微薄之力,为创新民办机制下的公益性办学模式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黄忠源.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09期:224-227.
[2]叶宝娟.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压力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J].心理科学,2016年05期:1157-1163
[3]何彤宇.内地普通高校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观察,2015年08期: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