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2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2.1 改变语文教学观念,营造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良好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意见,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了。教师的言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批判性思维的激发和培养,需要适宜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科学教育观念,积极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敢于不迷信权威,不囿于以往的结论,敢于提出质疑,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
2.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条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鲜明特质决定了其激发和培养都必须建立在一种新型的民主、和谐、平等、合作、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能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和那些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能欣然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时调整自己原来教学设计,能真诚地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可贵的批判性思维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
2.3培养高中学生思维的批判品质,奠定心理基础
在高中语文较重,老师是知识的化身,他们对老师充满了崇拜与信赖,认为老师是不可否定的。所以需要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首先,我们不要将批判性思维与过去的“怀疑一切,批判一切”相混淆。那样做,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让他们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鼓励学生以事实为根据,抓住事物的本质,用科学的态度和审视的眼光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新的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批判性思维充满着反思和超越,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和建树和过程。真理是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和静止发展的真理。高中语文在评价标准中,我们不必囿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应该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只要有道理,就应该得到鼓励。应在强调共性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3.1创设问题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认知心理研究表明,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质疑”的前提,学生才有机会磨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然而,目前很多学生还不具备向教师提问的勇气,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质疑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利用日常观念和科学观念的矛盾、通过对比实验或实验现象与旧知识的矛盾等引发学生的质疑心理,在学生心中播下大胆质疑的种子,让他们“问如泉涌”。
3.2组织研讨和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大胆质疑辩论,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声争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气氛中放松地进行深层次交流沟通。通过对语文问题的研讨,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研讨和辩论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4总结:
通过笔者在问题方面的设计,并落实到课堂,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因此,通过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提供各种可能的条件,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定会逐渐培养起来的。
参考文献:
[1]甘和平.语文创新教育与批评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9).
[2]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132.
[3]秦训刚.《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4.
[4]刘松林.语文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