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热情也不断提高,在规范性的市场中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的首选。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来推动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实现,缓解就业压力,实现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然而政策本身不能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只有合理的政策安排才能保证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存在时间比较短,还有许多机制的缺陷以及实施中的不足,影响了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深入开展。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针对性不强,没有能够在科学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特质,使得创业政策与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无法良好对接。因此,基于创业契合机制研究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完善,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业政策价值分析
创业政策是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根据企业发展规律,创业行为主要分为企业的起步期、发展期、提升期以及转型期4个阶段。因此,创业政策的制定应该符合四个阶段中大学生的角色扮演和定位的不同,并且充分考虑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动机、技能和把握商业机会的能力,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创业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国外,由于大学生创业行为开展的较早,因此也比较早得得到了关注和研究。最完善的创业政策研究是由兰德斯乔姆、史蒂文斯提出的创业政策衡量框架。兰德斯乔姆和史蒂文斯认为,创业主要围绕3个要素进行,即动机、技能和机会。因此,他们提出了创业政策的基本价值:创业政策应该能够在个人行为层面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创业政策应该保证所有的创业者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创业政策应该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支持。
在我国,由于大学生创业行为开展地较晚,因此创业政策的制定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没有能够充分围绕动机、技能和机会开进行政策扶持,因此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对创业政策进行重新调整。
二、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基本动机
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多种多样,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将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分为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一)生存的需要
许多大学生基于生存的需要进行创业,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就业压力过大而选择的独立支撑企业的一种路径选择。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与2009年相比增长64万人。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本来就并不健全的就业市场承受了过重的压力。另外,由于我国的教育体系已经比较健全,然而我国的产业链并没有与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相匹配,在整个产业链中,我国的主体依然是基本的生产环节,导致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大学生逐渐关注自我开辟路径取得更好生存条件的方式,选择创立符合自己生存需要的企业。
(二)发展的需要
根据中国企业家协会2010年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基本动机以2008年为分水岭:2008年以前以生存的需要为主,2008年以后,发展的需要已经具有相当重的比例。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对于市场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一些具有志向独立开创事业的大学生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发现了缺口和基本的赢利点,因此在自我的“博弈”中选择了开创事业,提升自我。另外,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大学生能够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中与相同条件者进行公平竞争。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情况是,许多大学生随着自我素质的不断提高,已经摆脱了过去以“工资”为基本收入的观念,而更多的关注个人所得税范围内的其他项目收入,如劳务费等。因此,观念的不断革新使得大学生的视野已经与上代人不同,而是更多的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如何创造更大的自我价值。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创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成为了首选。
三、大学生创业行为的限制因素
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不断提高,使得市场对于大学生的素质也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大学生没有经过市场的洗礼,没有太多的积累,使得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受到种种阻碍。
(一)内部限制因素
1.资金不足
由于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在大学中少有人能够进行资金的积累,家庭能够给予的帮助也比较有限,因此大学生创业之初的启动资金问题成为了困扰许多人问题。在创业的过程中,资金链的安全是企业生存的保障。由于大学生创业的企业规模有限,还款能力不足,因此难以通过贷款等方式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亟待解决。
2.管理经验不足
创办企业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有些专业与企业管理毫不相关,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得到管理经验,因此往往凭借直觉进行管理。直觉的在某些时刻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现代企业的规范性,使得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保障企业运转的科学化和合法化,因此,大学生创业中的企业管理经验不足也成为限制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
3.市场认知不足
大学生刚刚毕业,大多数人除了少有的实习外,与市场的接触并不多,要做到对市场的认知就更是难上加难。现在市场环境下,竞争和企业运作已经较为完善,对市场不能充分认知会导致三个不良后果:一是无法在现有的市场中找到较高的赢利点;二是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市场份额,获得基本利润;三是无法通过市场的认知进行企业的扩展,进而产生一系列包括资金、人员、项目方面的恶性循环。因此,解决大学生对于市场的认知也是推动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方面。
(二)外部限制因素
外部限制因素主要指市场中的不平衡的竞争机制。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由于内部限制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在创立阶段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又由于同行业的企业在市场中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使得新兴的大学生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受到严重的阻碍,很难在市场中取得自己的市场份额,进而难以生存。这并非是不正当的竞争,但是却是大学生创办企业中遇到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是大学生创办企业夭折的重要因素。
四、基于契合机制的创业政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大学生创业需要解决资金不足、管理经验不足、市场认知不足以及市场竞争机制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契合的创业政策,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创业。
(一)资金问题的解决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创业政策,保证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得到保障。这项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
1.建立专项的财政资金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利用财政的支付功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初期的资金支持。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专家组或委员会来审批大学生创业项目申报,对于盈利能力较高以及具有基本生存价值的创业项目予以专项的资金支持,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对专项资金进行监督,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合理使用资金,但不应进行过多实质性干预。这样可以保障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需求,也能使资金充分发挥效用,并且不至于因为专家的干预而影响了大学生本身的创造力。
2.鼓励银行贷款
由于大学生创立的企业规模小,没有良好的信用等级,因此无法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这为大学生创立的企业的扩展以及资金链的保证提出了难题。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银行通过较低门槛的设立,与政府联合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于大学生创业的项目进行资金链的保证,对于贷款的还款期应适当放宽,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3.建立奖励制度
所谓奖励制度,指的是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的奖励制度,包括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这样能够拉动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也使大学生创业的成功者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资金收益。
(二)管理经验问题的解决
管理经验问题是关乎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针对大学生企业家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牵头在高校或社会发动模拟企业运作的“沙盘”项目活动。在国际上已经具有相关的成功案例,我国也应当建立自己的“沙盘”项目,通过真实的企业运作流程的演练,使得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能够在校获得企业管理经验,为未来走向社会后的创业活动作基础。
(三)市场认知问题的解决
对于市场认知不足问题,政府应当组织大学生创业者培训班,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适当引入“成功学”的相关课程,使得大学生在对市场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能够不断开拓视野,转换思维方式,实现自我质的飞跃。
(四)市场竞争机制问题的解决
市场竞争应该是公平公正的,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这一点似乎遥不可及。因此政府应当就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市场竞争问题予以政策倾斜,例如设立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保护期,包括税收保护和市场划分保护等,这样能够使大学生企业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并且使得大学生能够尽快地较为规范地进行市场竞争,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埋下良好的种子。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政策必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成为良好的政策。基于创业契合机制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应该具有灵活性,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而进行调整,使大学生就业政策具有真正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