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系统
联系人信息
全部杂志分类

浅谈激励理论在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作者: 收录时间:2023-01-05 浏览量:768次

班级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达到维持良好的秩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考察优秀班级的管理方法,我们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不仅仅因为这些班级计划、制度定得好,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善于因人制宜.很好的诠释和运用激励措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招收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的政策和学生层次的不同,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的管理和培养就不能照搬传统班级管理经验和培养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将激励理论运用到学生管理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激励理论简述

所谓激励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原意程度,简言之,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在管理学中,激励是指管理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由于人才生产的过程与机制不同于物质生产,因而决定了班级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班级管理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需要极其环境影响因素,才能充分地激发个体的潜能,实现教育目标。管理学中经典的激励理论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需要型激励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代表;二是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代表;三是过程型激励理论,以佛鲁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为代表。

二、激励理论在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专业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是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政策的特殊性和学生自身特性的需要

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专业生源构成是高考分数达到第三批提前批、并且与各县(市、区)卫生局签订定向协议的那部分学生。定向培养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只要顺利毕业,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由省、县(市区)财政承担,并且与其他同学一样享受奖、助、贷学金政策。(2)所有的同学都与各县市区卫生局签订定向协议,毕业后由卫生局统一分配学生到各县市区乡镇卫生院工作,服务满两年,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所在卫生院或者服务机构可根据单位缺编情况,经考核合格直接聘用为工作人员,纳入事业编制。(3)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对挫折和艰难考验少,个性突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在艰苦朴素作风、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4)部分学生报考本专业,非自己个人意愿,而是父母或者亲戚建议选择的。这部分同学对于学医特别不感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有厌学情绪。(5)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差,在校期间学费和住宿费等由省财政和各县市财政承担以及就业包分配的待遇等政策吸引着他们就读此专业,这部分同学后期努力成绩优异,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积极,只重视学习成绩,不重视其他能力的培养。(6)有的同学成绩平平,但思维活跃、有着广泛的兴趣,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社会活动积极参与,对社团、学生会等竞选异常活跃。

(二)是新形势下人本原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必然需求

人本原理,是管理学四大原理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原理,这是激励理论运用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将激励理论引入定向培养生学生管理工作,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与这批“具有特殊待遇”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校管理的基础上真正的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学生培养培养成为真正能“下得去、干得好、用得上”的医务工作者。

三、激励理论在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专业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班级管理的激励,就是运用激励手段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在班级管理中,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亚当斯得公平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构建班级激励系统,有两个基本前提: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全面、明晰的掌握学生需求的关键点;其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方式。

(一)需要型激励理论之运用

概观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为代表的。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五种需要,以层次形式依次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可定义成金字塔形。此理论最根本的两个观点是:①未满足的需要能激励人的行为。②当某一特定需要最大限度地被满足时,高一层次的需要就变成主要的激励因素。赫茨伯格认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在激励行为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保健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员工的不满,使人们产生满意感;激励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有关,这些因素能够使员工感到满意,从而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班级管理的激励就是运用激励手段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例如,大一刚开学,班里的生活委员统计了班里各同学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是否有困难,提出了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俭学的帮助;有些学生社会活动积极参与,对班委、社团、学生会等竞选异常活跃,希望能做学生干部来实现自我目标;还有些学习比较认真的同学,提出班里的自习满足不了她对知识的渴求,希望晚自习在图书馆度过,这样可以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这些需求都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为了在同学、老师、父母面前展现自己,在内心中证明自己。为满足这钟自我实现的需要,内心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意识,转而为了达到这种需要而朝着这个方向支配生活,推动自己积极努力。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应该了解每位同学的真实想法,抓住他们的“需求信息”,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生不同类型的需求进行分类并依据此分类采取相应不同的激励措施。如多关注贫困生,给他们更多的帮助;鼓励想当班委的同学参与班委、团委委员等职务的竞选,告诉他们“你能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将单一的在班级中进行晚自习转变为多种形式的晚自习方式,同时实施点名制度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是最为直接希望学校或者老师能够给予帮助和解决的问题,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他们会更努力的为实现下一个目标而努力,实现良性的循环。只有认识到被管理者的需要类型,才能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之运用

强化理论主要有正、负强化手段之分,正强化与负强化相比,激励作用更大。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方法得当,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

例如,对于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专业的专业学生来说,只要顺利毕业,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就业不成问题,工作单位由卫生局统一分配。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他们的就业压力会更小,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方向也更明确。但是这些学生中不乏有读书不努力,学习主动性不强,有厌学情绪的现象。部分学生报考本专业,非自己个人意愿,而是父母或者亲戚建议选择的。班里有一位同学,经常旷课,上课睡觉。我们采用朋友间的交谈方式,了解他为什么旷课和上课睡觉的原因。我们用国家政策和成功学生的例子来激励他,强调只要顺利毕业,到各县市区乡镇卫生院工作,服务满两年,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条件允许就有可能纳入事业编制,享受这样的就业政策也是不易的,要好好珍惜。在家庭方面,我们打电话与他父母沟通,让他父母配合学校多鼓励孩子。在班里,我们对该同学的进步进行鼓励。父母的支持、老师的鼓励、班级同学的认可,使得学生的尊重和自我实现得到了满足,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另外,还有一位同学,刚进大学,受过比较多挫折,他写了一篇日志,“最近又霉运当头了,学生会被刷、推优被刷,终究问题还是那个从小就有的问题,我的成绩太差,我承认我从小成绩不好,不过我真的想不出成绩好有什么用的,老爸早说了我现在就算是倒数第一,等我长大了还是会让我开全班最好的车,住最好的房子,过最好的日子,这也许是你们那些所谓好学生奋斗一生都得不来的吧。我也承认我就是你们所说的纨绔子弟,讨厌我也没事。好吧,我有属于我的目标,属于我的生活,可能,可能,你们根本不懂我,或者说不配懂我,你们根本不懂这个社会,因为资本,所以骄傲。”

刚进大学那会,该同学有点高调、盛气凌人。于是我利用网络,倾听了他内心的想法,学生说,“我从小就成绩不是特别好,不过我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当副班,也一直兄弟很多,在学校很出名,别人整天跟着我,把我当老大一样待着,现在到大学什么都没了。”“我现在是真的体会到步入社会前的难了。”原来学生的失落感来源于班级群众基础的不稳固,有点不适应。我告诉他,“老师也和你一样,以前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把我当掌上明珠,可是为什么我还要那么辛苦的工作?其实我我觉得只有把工作做好,自己才对得起父母多年来的培养。大学期间,我和你一样,觉得工作后父母可以给我一切,但不是这样的,现在这个社会,你必须得付出更多的努力,父母靠不了一辈子。”我还告诉他,“大学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见。你现在做副班长了,应该多做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把班级的凝聚力增强起来,班里同学自然会尊重你了。”学生自信满满,告诉我“我会好好做好副班长的,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几天后,他组织班里同学去烧烤,明显心情好了很多,并写了一篇日志:

“3月18日

明天请班里同学去烧烤

应该会玩的很开心吧

老师和我说的话很对

其实

我已经在适应现在的生活

我已经在忘记过去

忘记那些人

那些事

那些习惯

以后

我会有新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首先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尊重他,引导他。归根结底,该同学失落感的产生是没有群众基础。通过多次沟通教育,这位同学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协调沟通能力不断提高,同学间关系更融洽了。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实施激励行为应该因人而异,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的方法。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之运用

公平理论指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公平感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实行制度激励,并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袒护“学优生”,不歧视“学闲生”,处理问题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同时要加强各方面检查考核,使班级“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此来激励全体学生不断努力。如果老师处事不公,学生必将选择受老师“照顾者”作比较基准,以致增大比较结果的反差而产生不公平心理。因此,学生管理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情,避免因情感因素导致管理行为不公正。当然,公平并不意味着一刀切,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合理的“不公平”开展竞争激励,如果班主任只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而一些在原有较差基础上有很大进步或在某一方面有进步和取得较好成绩的中等或低等学生却得不到表扬和奖励,他们会感觉到不公平,认为努力也得不到回报,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为了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管理者除对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进行奖励外,还必须对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的,如学业成绩有突出进步、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为班级争得荣誉等类型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促进整体班级水平的提高。总之,班级管理是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相信在教育管理者共同努力下,班级的管理一定会更科学,更有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哪一种理论,无论哪种方法,都毋庸置疑地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需要激励的,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需要激励的。如果激励得当,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学生管理者应该掌握激励理论并正确应用它。


【参考文献】

[1]蒋丽燕邹醒慧.浅谈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J].科技资讯.2010,(11):251-252.

[2]孙朝云李智慧张宗辉.在班级管理中灵活运用“鱼缸效应”[J].考试周刊.2010,(11):2.

[3]谢军.新形势下军校委培生的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35):157-159.

[4]伊莉.浅议激励理论在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2010,(11):174-175.

[5]李金香.激励理论在班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3-35.

[6]万成海.高校班级建设的管理学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17-121.

服务时间:7X24小时专线 热线电话: 服务邮箱:zczl0008@163.com
版权所有©2009- 2023  版权: 工信部备案:
特别声明:本站主要从事学术期刊咨询服务,非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下架或删除。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