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系统
联系人信息
全部杂志分类

浅谈大学生走失的人文精神

作者: 收录时间:2023-02-08 浏览量:703次

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的社会,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影响,早已不再是百年前闭关锁国的孤立状态了,各种思潮和文化理念也随之蜂拥而来。而从真空突然暴露在阳光下,初涉外界的大学生们懵懂地睁眼看世界,思绪还未从过去十二年大考小考不断,一心只想上大学的过往中解放出来。身处中西文化交流前沿的他们迷茫地看着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一下子难以适应。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环绕在他们周围,一时间难以找准人生定位、无法很好地把握自己,继而出现了心理失衡、行为不当等种种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尺,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如何让人文素养跟上经济建设的脚步成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未来的开拓者,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不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程度的重要体现,更是我国未来发展前景的一个指向标。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一) 缺乏信仰引发消极生活论

有个老套的故事。一天,一位学者来到了一个穷苦的小山村。在山上碰到了一个放羊娃在放羊。闲扯之余,学者问到放羊娃。问:你为何放羊?答:养大了卖钱。问:卖了钱干什么?答:盖房子。问:盖房子干什么?答:娶媳妇。问:娶媳妇干什么?答:生娃。问:生娃干什么?答:放羊。

为他们的无知感到可笑?不,一点儿也不好笑。不妨来套用一下。问:你为何考大学?答:毕业了找工作。问:找工作干什么?答:赚钱。问:赚了钱干什么?答:买房子。问:买房子干什么?答:结婚。问:结婚干什么?答:生孩子。问:生孩子干什么?答:考大学。

人生成了流水线上的作业,彻底被程序化:考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孩子。差异无非在于大学够不够大牌、工作够不够体面、妻子够不够漂亮、孩子学习够不够优秀,仅此而已。家长也觉得操心完孩子的学业,工作,婚姻之后好不容易熬到抱了孙子的那一刻,人生完满了,却从未思考过在追求什么,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觉得小时候被父母拿去跟别人比,长大了拿孩子跟人比,仿佛人生就是一场攀比,一辈子活在别人的口舌之中。现在要是在课堂里问起同学们“读书为了什么?”如果有学生站起来说“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大家绝不会敬佩地望着他,反而会觉得他有些格格不入。信仰原是灵魂之根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习惯将一切价格化的大学生们却在迷失了信仰的同时也迷失了自己。他们认为只有现实生活才是客观存在的,对金钱、自我奋斗、权力等功利性的价值观相当关注,但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较为漠视。

(二)难以正视自己导致道德失控

道德失控是道德和利益博弈之后的结局,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局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中的种种制度安排客观上使得遵从道德的行为成本过高,而违反道德的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由于社会各种矛盾和消极文化渗入校园,导致现今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象令人堪忧。联系2011年炒的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事件,一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开车肇事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思考如何尽快弥补犯下的过错,而是想着如何隐瞒如何逃避,居然对着手无寸铁的妇女连捅八刀。另有中国最年轻博士——16岁的张炘炀,完全不考虑家中实际的经济状况,不顾父母这么多年为他的辛劳付出,要求父母在北京为他全款买房。这一个个令人费解和痛心的例子接二连三的出现,充斥在我们周围,像无情的拳头将人伦底线狠狠击穿。不幸的是他们不只是一个特例,而仅仅是现今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自私自利,精神空虚的升级版。看着报纸杂志上夸张片面报道着那些一掷千金的富豪阔佬们的奢侈生活,片面地从消费能力上进行比较,如此往复,陷入思维的怪圈。巨大的贫富差距让本身心理建构就不很完备的大学生受到巨大的影响。让人惋惜的是,他们关注的只是有钱人表面的光鲜,背后一步一个脚印,辛酸苦辣,激人上进的奋斗历程却完全被忽略。于是难以自控的他们变得急进、狂躁、做事无恒心,互助意识淡薄。这是社会消极文化的一个缩影,更一个危险的讯号。当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严重跟不上专业素质时,将是非常可怕的,倘若有一天内在爆发,不仅毁灭了自己、家人,还会严重地危害社会。

(三) 唯“物”主义诱发价值观膨胀

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世界猛烈的冲击下大学生模糊了善恶是非观,扭曲了价值观。在大学校园中,不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不知道隋朝在唐朝之前的大有人在。可青春期的心理又让他们迫切希望赢得别人的肯定及尊重,学习太苦,读书太慢,于是,吃穿用度上的攀比心理出现了。他们开始用与实际收入严重不符的奢侈品来标榜自己的品味,以此来掩饰自卑的内心,好像服饰上Logo的价值就是自己能力高低的最好证明。为了能迅速夺人眼球,自以为是地否定一切、贬低一切,把哗众取宠当做种气质,以浮夸的言论迎合低俗心理。这类幼稚的表现就像一个急于引起家长注意的孩子,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考出一个令人讶异的好成绩,或是表演一个特别的才艺来吸引别人,而是选择打架。大学生属于成年人,成年人的人生阅历和人文素养远超过一个孩子,他们应当有冷静的判断力和正确的是非观。当一个成年人选择和问题少年同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只能说是素质的倒退。人文知识的匮乏,文化底蕴的薄弱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们对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地进一步学习,更为以后步入社会埋下隐患。

与此同时,另一个让人不容忽视的现象也依然存在。由于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步向经济发生转移,银行卡上财富数额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颠覆了传统价值观的功利主义思想浪潮席卷了各个角落,包括校园。在肯定这一阵阵“考研热,考证热”,用知识武装自己的积极意义同时,我们发现,在大学生对证书执着的背后隐藏着的却不是对文化本身的追求和热爱,而是单纯的把这作为找好工作,开名车,住豪宅的跳板。过分重视物质生活却忽略对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这种对大众文化追求的狂热和盲目成为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生活目标,却越来越少有人把自己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承担义务、乐于奉献相联系。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走失背后的原因

(一) 难以抵御社会中消极文化的侵袭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各种思潮和文化理念蜂拥而至,一时间信息迅速膨胀。中西双方,传统与现代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难以抉择。随着旧的传统价值观被渐渐地抛弃,新的价值观又无法得到广泛的承认,势必造成道德人文实践的混乱。尤其是大学生,因为好奇心相对比较强、对新鲜事物较为敏感,易受此类不良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迷失方向,失去自己最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所谓一切都以经济效益为主。渐渐地,很多人为了现实的追求,失去了理想;为了眼前的利益,陷入了精神的贫穷之中。进而诱发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狂潮,失去了精神信仰的人们更容易在人生旅途中迷失自己。反复强调经济建设重要性的结果就是供求关系决定了人才方向的选择,在追求物质文化的道路上所有与其相悖或关系不大的正逐一被舍弃。而大学作为向社会市场输送人才的源产地,服务于市场,受制于市场。这样一来,不能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创造经济价值的人文学科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乃至淘汰。


(二)大学人文教育过于边缘、陈旧

通观当前高校的教育体系,学校更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忽略了对学生政治、哲学、艺术等“副科”方面的教育。评判一名学生的好坏依靠的仅仅只是一纸薄薄的成绩单。相反,恰恰是这类表面看上去很“不实用”的科目,往往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而且,学校对于人文精神的教育只单一地停留在课本上,内容比较苍白,也略显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具体的概念,更谈不上日后能学以致用。此外,当今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都较为疏远。四年下来,有的老师连大部分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甚至有的同学连同系同学也认不全。集体观念,奉献意识是构架在感情基础上的,一个生活在没人关心没人照顾的环境中的人怎么能学会照顾别人,怎么能有社会责任感,怎么肩负的起未来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

(三)网络使传统的学习活动受到挑战

网络是科技发展进步的重要产物之一。它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和大量信息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可是随着大学生电脑水平的普遍提升,上网的时间也惊人地增加着,原本去图书馆借书,去自习室自习的时间渐渐被网络游戏,网上购物所取代。大学生们的读书生活正受到网络的猛烈冲击,原本平静的读书心态也随着网络上的各类有趣的帖子,搞笑的文章而波动,能安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以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校园网为例,原本建立地初衷是为了学生们有更好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事实上校园网上最受追捧的并非是学习资源而是讨论贴、网络游戏及电影等等。倘若照此以往,不但荒废了大学生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完善十分不利,前景不容乐观。另外网络上许多言论带有主观性和引导性,这对于心理构建并不完备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上述种种,给我们的大学教育敲响了警钟: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三、 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一)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课堂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称之为发达国家,不是单单用GDP的高低来区分的,它指的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出过国的人回来都说,“人家那素质真高,到处都很干净。”这个素质高,不是指语文,数学,英语得了满分,甚至是无法在卷面上用数字来表达的,但确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种无法计算却又无处不在的“素质”就是人文精神。教育,究其本身就是一项道德养成事业。德育和智育像两株同根的小树苗,相互依存着成长。但太多年来我们打着齐浇水齐施肥,一视同仁的旗号,行动却明显的偏向智育一边。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果我们一味的注重智育的开发,忽视人格品质的塑造,那我们培养出来的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而是只有专业知识却没有潜力可挖掘的机器。如何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成为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把人文思想从单纯的政治学、文学中提炼出来,广泛渗透到学生最关心,花精力最多的的专业课中去,这种“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教学,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确立活泼而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对大学生的学识和专业技能要有一定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社会责任意识及健全的人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既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被社会和家人需要的人。


(二)人文环境的培养不应脱离校园文化建设

从孟母三迁这个典故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环境对人思想品德、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故推而广之,营造极具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人文修养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相当可观的。比如,通过学生会、团委、社团组织一些校内活动,让学生走出被网络无形捆绑的牢笼,多到外面看看,认识些新同学、新朋友。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感受社会变化,吸取新知识,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的讯息。这对如何与人相处,迅速找准人生定位、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另外还能多邀请一些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来校开讲座。“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那些妙语连珠的知名人士口中听到的也许只是生动活泼的故事,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成功背后的辛酸和不易更会发人深省。因为这毕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和平日课本中枯燥乏味的苍白文字相比更能让人接受,引起共鸣。通过如上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校园具有一个活泼、良好的人文氛围,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博雅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手段

所谓博雅教育,即素质教育。形式上与通识教育较为相似,但相较于通识教育而言博雅教育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提倡发展的不是某一门分科太过学术、知识被严重割裂的专业性学科,而是旨在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健康的人性,通过知识的“博”达到精神的“雅”,使得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广博知识面,优雅气质的人。这种道德上、精神上、情感上全面、和谐的发展既是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基本需求。

博雅教育的全面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某位教师某所学校提出后就能贯彻是实施成功的,它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1)开设一些面对全校的解读古文化类的基础性课程。比如书画鉴赏,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赏析,成语,乐曲背后的典故等等;(2)学术、文化社团多开展走进博物馆,知识竞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3)各专业设立反映该学科内在精神的课程,比如几何发展史;(4)通过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演讲,和名人对话等环节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挫折承受力。

【参考文献】

[1]李涛.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对策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12).

[2]王明清.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反思学校的人文教育[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2).

[3]范志华.人文素质在大学生中的缺陷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4][2]齐鲁晚报记者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齐鲁晚报》2004(6)

[5]郑晋明等著·东南大学:以人文教育提升大学品位·《光明日报》2003年(11)


服务时间:7X24小时专线 热线电话: 服务邮箱:zczl0008@163.com
版权所有©2009- 2023  版权: 工信部备案:
特别声明:本站主要从事学术期刊咨询服务,非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下架或删除。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