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系统
联系人信息
全部杂志分类

大学博物馆建设与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 收录时间:2023-02-09 浏览量:764次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19世纪,在欧美已经倡导了百余年。高等教育除了要培养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以外,还要培养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优秀的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近十多年来,针对当前教育中专精化教育模式、教育社会市场化等产生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功利主义、浮躁情绪弥漫等弊端,国内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纷纷推出通识教育课程,目的即是培养大学生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思想感悟力。

目前我国高校所拥有的博物馆数量已达100多所,部分博物馆拥有藏品少则数万件,多则十万件。并且这些博物馆各具特色,例如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考古价值,河南大学文物馆收藏有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对于瓷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职能,而对于大学博物馆来说,教育更应最为重要的职能。著名博物馆学家甄朔南先生认为,大学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最初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它的收藏与研究,结合学校有关院系、研究所的教学与研究,在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基础上起着重要作用;二是培养各大学的校园文化,参与塑造德、智、体、美的全面新人。博物馆教育的核心是增长文化素质的“成长”教育,这与当前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大学博物馆在大学通识教育中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大学博物馆在发挥自身教育职能时,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及自身特点。

首先,大学博物馆的教育采取的是一种直观的形式。由于其开展教育的载体是中国古代文物或各种标本,其展示的方式较之课堂教育更有感染力,教育手段也灵活多样、轻松而实用,能够有效避免课堂教育的枯燥乏味,使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精神愉悦与满足。

其次,大学博物馆的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传统的课堂教育是灌输性的,学生对于知识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而在博物馆教育中,通过生动的讲解、和谐的气氛,更易使学生有效的获得信息。

再者,大学博物馆的教育更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泼、融洽、寓教于乐的方式中,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并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具有以上自身特有的优点,大学博物馆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辅助课堂,是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在通识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大学博物馆存在的诸多不足,限制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展示内容陈陈相因,藏品数年来少有增加。如河南大学文物馆,其建立于90年代初,主要目的是为历史与文物博物馆学等专业教学和科研服务,采取通史式陈列和专题陈列相结合的方式,藏品虽然丰富,然由于经费缺乏以及缺少收藏藏品的途径等原因,几十来年来藏品数量依然如故,未有大的改变。

二,展示手段落后。目前多数大学博物馆的陈列形式单调,模式单一。如河南大学文物馆基本上是属于静态陈列,陈列展览柜以及灯光等设施老化,展览柜内文物藏品陈列凌乱,不成体系。与河南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相比,在陈列展览的手段以及形式上,无异于天渊之别。由于展览手段的落后,除了文博专业教育之外,很难吸引大学生来馆参观,这严重制约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开放程度较低。除了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吉林大学博物馆等为数不多的博物馆对社会开放外,多数大学博物馆出于文物安全、管理等原因,较少对社会公众开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博物馆参观人数寥寥,利用率不足两成。即使是北京市的高校博物馆,其开放程度远未达到《北京市博物馆条例》中规定的“无正当理由,博物馆全年展览开放时间不得少于8个月”的要求。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仅社会公众对之知之甚少,甚至连在校大学生也多所未闻。博物馆的利用率的低下,对于高等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

那么,大学博物馆如何在通识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呢,笔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应拓宽思路,加大建设力度,积极构建现代型大学博物馆。

首先,高校博物馆应逐步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博物馆应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走综合发展之路。所谓“综合化”,包括藏品内容的综合与功能的综合。高校博物馆应积极开拓宽藏品征集的渠道,努力丰富自己的藏品。如通过考古发掘或者与文物部门合作的形式,扩大自己的文物馆藏量;或者积极争取文物管理部门的支持,为高校调拨文物精品;同时鼓励民间捐赠,在接受民间捐赠时,高校可以灵活采取一些必要的激励措施。为了高等教育的需要,高校博物馆在藏品上,应使藏品体系化、多元化,同时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河南大学文物馆,可以利用其处于北宋旧都的地利,增加宋代钱币、朱仙镇年画等特色藏品。除了满足于教学科研的需要外,大学博物馆也应积极拓展自己的功能,将其建设成为集教学、科研、人文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学综合博物馆应积极学习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的陈列形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打造自己的特色陈列。如河南大学文物馆,可以采用现代陈列多媒体、触摸屏、三维显示等新设备新技术,构筑具有特色的宋文化、中原文明等陈列主题,让大学生了解河南、了解博大深厚的中原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加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其次,大学博物馆应加快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是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对藏品的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的采集、存储,并通过虚拟博物馆、网络传播、视频播放、信息查询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数字化博物馆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相比,数字化博物馆的文化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可以使更多的人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更便利地获取博物馆的展品信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更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其三,大学博物馆应更新观念,冲出围墙,面向社会。大学博物馆的办馆思维应该突破大学院墙,加强与社会的合作。首先是与专业博物馆的合作,包括在科研、陈列展览、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等各层面的合作,必要时也可以与其它博物馆联合举办展览,让更多的观众参观学习,以扩大自己的影响。此外,高校应积极和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与一些网站建立广泛的联系,向社会宣传文物考古以及文博知识,鼓励群众节假日、周末到博物馆去接受艺术、文化的熏陶;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合“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等相关节日开展一些活动,如河南大学文物馆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向全校学生以及社会开放,制作了关于文物、博物馆的宣传画册,并由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向观众进行讲解。这既提高了文博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文化学习的场所和资源。

最后,教育部门要增加对大学博物馆建设经费的投入,同时高校博物馆也应积极开发自己的资源。高校博物馆是高校展示自己的窗口,也是对外交流的窗口。高等学校以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大学博物馆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当作一只花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程度,与对其经济支持程度是成正比的,如果没有经费和人才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也不过是空谈,更遑论素质教育?除了外在的经济支持,高校博物馆也可以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适当拓展经营项目,比如开发校园纪念品、文物复制品等,增加创收,以利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大学博物馆应调整、理清自身的定位,拓宽其在人文通识教育的功能。具体而言,高校博物馆应打造成一个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专业教育的综合培养基地。

一,将大学博物馆建设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博物馆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借助于博物馆的人文历史、文物、自然科学的展览,能够增进大学生对本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在了解基础上,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展览,能够使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种深入的体认,有利于传统道德的培育。

二,将大学博物馆建设为大学生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大学的通识教育要求培养出综合的复合型人才,而大学博物馆的藏品包括丰富的信息量,通过博物馆教育,可以扩展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内容以及其它科学文化知识。

三,将大学博物馆建设成为大学生接受美育的课堂。大学博物馆收藏有各个时代的文物,有精致婉约的宋代瓷器,也有古朴典雅的商周青铜器,文物门类较广,反映了各个时代美的意识,是不同时期审美观极好的展现与承载体。大学博物馆教育,能使大学生更直观的领略美的内涵,探寻美的真谛,切身感受文物的形式美与内涵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四,大学博物馆是学生良好的实习平台。大学博物馆为不同专业的同学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同时也为专业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这为大学生在实习锻炼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而大学博物馆在其自身职能的要求下,在其自身特点优势的配合下,成为实行通识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大学博物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浪潮,积极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努力。在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中,大学博物馆定能有一番作为!


【参考文献】

[1]熊思东、李钧等.通识教育与大学:中国的探索[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高荣斌.博物馆与素质教育[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J].1999,(2).

[3]王艳芳.高校博物馆与大学素质教育[J].学术纵横2007,(10).

[4]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续)[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服务时间:7X24小时专线 热线电话: 服务邮箱:zczl0008@163.com
版权所有©2009- 2023  版权: 工信部备案:
特别声明:本站主要从事学术期刊咨询服务,非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下架或删除。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