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系统
联系人信息
全部杂志分类

课堂教学也要寓情于理

作者: 收录时间:2023-02-20 浏览量:657次

对于课堂教学需不需要情感?国外曾做过以机器人或电脑代替教师从事教学的实验。但效果很不理想。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认知是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给人讲道理都知道讲求“合情合理”。而现行的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却往往只重“理”而轻“情”,只强调教师教了多少知识,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忽略了情感对认知的动机、组织和信号的功能。

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并能较长时间保留记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超级学习法”以及美国的相关研究都是实证。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愉快的情感使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能保持大脑活动的高效率;而不愉快的情感则引起心律紊乱和血压升高,使人懈怠,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整个认知过程。同时课堂上教与学的情感关系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讲“理”的同时,创设积极的情感,育情于理,可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 兴趣浓厚,记忆力增强, 积极主动,从而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 进行创造性学习。反之,则降低教学效果,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堂教学中教是主导,因而“情”的“寓”,要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的培育作为重点。

一要善于制造“情感场”,抓住教学成功关键

“情感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创设并自始至终保持的良好情感氛围。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体验和人格影响的过程。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畏惧惩罚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要强有力得多。”学习要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内部,使指令得到执行。而传递的媒介是人的情感。机器教学的失败,就在于机器无法了解学习者当时的思想、心理和其它思维活动,只是简单凭借应答或反馈的功能传授知识。长时间和机器对话,不进行感情交流,无法获得情感需求,学习的兴趣就受到了抑制。所以,“情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情感交流的作用,让课堂变成一个活的“情感场”。

这种“情感场”的制造,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其次,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情感共鸣是促使积极情感产生的重要变量。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倾注积极的情感,用情感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愉快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第三,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上情感的长久动力源泉。师爱要求教师要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二要注重转变“师权观”,制造民主教学氛围

教学中情感的缺失与教师的权威绝对化有关。在教的绝对化权威下,学不能成为自主、自由表达的交往主体。这不仅妨碍学习活动中情感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这种教育活动中师生的高度角色化,阻碍了情感的生成。学者们曾经对不同课堂教学气氛进行分类研究,其中,民主型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师生之间关系友好、和睦、心情愉快,学的喜欢学,喜欢同教的一起交流;学生之间相互鼓励,而且独自承担某些任务,学的质和量都很高;不论教师在不在课堂,学生的问题行为都很少。因此,教师应尽可能采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制造民主型的课堂教学氛围。

所谓民主型教学氛围,是指教和学共同制订计划和做出决定;在不损害集体的情况下,教师乐意给个别学生以帮助、指导和援助;教师尽可能鼓励学生集体的活动,还要给予学生客观的表扬和批评。首先,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服务于“学”。应适时退居幕后,给学生留下一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切实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其次,必须打破原来那种内容与形式的封闭和老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重视他们独特的看法、观点甚至是奇思异想,更精心呵护学生的置疑,让每个学生的价值都能得到尽情的体现。第三,需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为此,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产生自我肯定的乐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而又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枯燥无味的事情,改变消极、被动和无所作为的状态,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成为学习上能够自立的人。

    三要积极激发“学之趣”,更新教学方法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 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课堂上学生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都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如果教学内容陈旧、方法枯燥、手段单调,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无法唤起强烈的学习动机,注意力就不能集中于课堂学习,搞小动作,课堂秩序混乱;情感就会淡漠、压抑、厌烦;就会不动脑筋、思维僵化。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习更贴进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之趣”,才能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体察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常用的心理评价方法:(1)观察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从而作出判断,这种方法最为简单,而且真实客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较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2)调查问卷法。标准化程度较高,广泛而全面,可作纵横比对,易于转变成数据文件。编制问卷是实施情感评价的关键,教师需要明确自己所要评价的具体情感变量以及相应的维度。但材料真实性容易受被调查者主观因素影响。(3)会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适合对学生兴趣做深入的探察。但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并且会谈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评估者掌握和正确使用会谈技巧十分重要。谈话的选题和方式会直接影响效果。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知是最好的学习状态。“寓情意教学于认知之中”,把真挚的情感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之乐,这才是现代的教育的理念,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335-337页。

[2]张大均,《教学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375-376页。

[3]吴晓义,《国外积极课堂气氛形成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9)。

[4]王艳,《注重课堂心理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时代教育,2007- 11,165页。

[5]杨延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心理气氛营造策略》,新视角,2010-5,170页。



服务时间:7X24小时专线 热线电话: 服务邮箱:zczl0008@163.com
版权所有©2009- 2023  版权: 工信部备案:
特别声明:本站主要从事学术期刊咨询服务,非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下架或删除。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