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标中对健康是这样定义的“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更要重视心理健康。那么,做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清楚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针对实际情况加以教育和疏导,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体育教学是什么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增强气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
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内容如下:
1、教育学生将个人的健康与祖国的荣辱结合起来。
2、教育学生加强文明修养,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品德高尚、谈吐文雅的现代人。
3、培养学生遵纪守法。
4、培养下还是具有勇敢、顽强、果断、机智、进取,以及为人正直、诚实、正派、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
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的革命精神与气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
三、高职大学生产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他们要经过从高中到大学的转换。从父母的尽心照顾到自己要打理自己生活的转换。
2、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四、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必须加强体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利用体育教学和各种体育游戏等等比赛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等心理积极因素,特别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如过于肥胖、运动能力偏差、残疾等,还有在练习中多次遭遇失败的,而丧失信心,以及运动场上一些不文明的举动和语言等体育道德行为较差的学生,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正确的心理输导。比如:个别谈话、榜样教育等,建立师生间健康的情感联系,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去感化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调整好心态,从而消除心理负面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老师工作是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心地单纯、情感丰富的高职大学生。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
进入大学,学生的自我意识已逐步加强,他们的内心也需要别人的尊重、认可。因此,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要认识到学生和老师的区别只不过是社会角色不同,而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关心他们,真诚的帮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跟他们接触,跟他们交朋友,谈他们喜欢的话题,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心理是敏感而单纯的,当他们受到你的真诚,就会向你敞开心扉。在你与学生的每一次平等、友好的交谈中,你会了解许多有助于工作的信息,会在班级中营造出暖融融的情感世界,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爱戴,营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设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用语言激励学生树立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体育活动对学生自尊心的影响已经引起一些科研工作者、老师和教练员的兴趣。国内外的运动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体育活动学生的自尊心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体育活动与自尊心要求联系是很紧密的。一个人的得到尊重,他的自尊心就容易满足。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体育工作者要经常对身体弱小的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用激励性的语言证明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最大的满足。例如:记得在2005,级有一个大一女学生,不爱运动。理由是:自己的身高不够,投篮进不去。于是,我说:“你行”。就让她站到离篮环较近的位置练习投篮。结果她把篮球投了进去。她自己说“我也行”。这就说明尊重每一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3、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从内心世界发出的支持自身行动的源泉。在活动内容适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培养激发个体潜在的兴趣使之渐渐壮大。当所从事的活动有许多动机,如自身爱好、家庭社会的影响、取得体育成绩的压力、学校体育教师的引导等。总之,当体育活动的内容与个体的兴趣结合在一起时,学生的快乐体育便体现出来,而体育活动所需的能力不相一致时,参加对象就会感到烦恼,担忧和焦虑。所以,由简到难,寓教于乐、快乐体育的原则去引导。
4、发挥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上的积极作用
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也可能因处理不当而产生消极影响。如部分学生过分迷恋体育活动,用在文化学习上的时间过少,文化课考核成绩差而遭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若此时过分限制他们的活动,他们会出现心神不定,心情不好等到不良状态。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关怀、情的感染、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祝蓓里.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柴春胜.体育与健康.陕西农业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