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野马与保护概述
野马,即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属奇蹄目、马科,世界性珍兽,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将其订为E级(濒危种),载入“红皮书”。新近研究表明,普氏野马就是家马的祖先,在研究家马的起源、进化、品种形成与杂交改良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着6000万年前基因的珍稀物种,同大熊猫(Clematisdioica L .ssp.)一样,被视为国际遗产物种而加以保护。目前,野马在全球的圈养数量仅发展到1000多匹,分别放养在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波兰等国,由于长期近亲繁殖,加之缺乏适宜的活动场所,已出现生命力下降的严重危机。
上世纪50年代末,野马灭绝于中国和蒙古国。据《甘肃脊椎动物志》(王香亭著)记载,最后一匹野马是1957年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的野马泉和明水一带捕获的,这里也是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片,充分说明了这里曾是野马生活繁衍地带。本世纪六十年代和以后几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我国都先后组织过考察,两国境内均未见到过野马踪迹。所以,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一个珍稀物种,虽然在野外灭绝了,但却在欧洲以栏养驯化的方式存续下来。1879年俄国军官普热瓦尔斯基在新疆准葛尔地区收集到野马标本,1881年在列宁格勒展出后,引起生物学界关注,被正式定名为“普氏野马”。
根据国际野马保护会议的建议,我国承担了挽救野马的重大试验。1985年,在我国林业部主持下,新疆和甘肃武威先后建立了野马繁育中心,开始了野马重新引进繁育。1997年,国家环保总局“野马回归项目”工作组的领导和专家在安西保护区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作为国家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物多样性为主的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片曾经是野马生活过的地方,其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野马的生存和繁衍。于是在1997年,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协调,将1992年从英国引进的10匹野马由北京南海子生物多样性中心运抵安西保护区,启动了“野马回归自然”项目。整个项目分圈养风土重驯化、半放养驯化和回归自然三个阶段实施。
2 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野马回归项目实施情况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与1987年6月(省级),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纳为首批网络成员,1994年又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荒漠生态系统重要保护地点;保护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原为安西县,2006年恢复古瓜州县名)境内,地处亚洲中部温带荒漠和暖温带荒漠、极旱荒漠和典型荒漠的交汇处,是青藏高原和蒙新荒漠的结合部,其荒漠植被在整个古地中海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目前我国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物多样性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分南北两片,总面积80万公顷,南片位于瓜州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95°50′49″—96°48′34″,北纬39°49′39″—40°34′34″,面积为40万公顷;北片位于瓜州县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94°43′35″—95°47′52″,北纬41°12′26″—41°47′33″,总面积约40万公顷;保护区海拔高度平均在1300米以上,最高海拔为 3547米;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面积为10.7万公顷,缓冲区面积为16.05万公顷,实验区面积为53.25万公顷。
野马引进保护区后,经过近8年圈养和风土重驯化,有关专家和保护区野马管理组成员对人工保护圈养的野马多年从环境的适应性、采食习性、抗病能力、疾病防治、繁殖性能等行为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和训练,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普遍认为虽然是背井离乡了近百年的野马的后代,但这10匹野马回到故乡后,对故乡的生态环境就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在圈养期间顺利度过了回归后的适应关、饲草关、繁殖关,到目前已成功繁育了四代,其繁殖率、受孕率、成活率平均达到了70%以上,已经完全适应了安西保护区的自然条件,野性得到了恢复。在此基础上,2005年,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北片修建了普氏野马半放养场,并成功实现半放归。
野马半放养场位于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片,占地3000hm2,属山前冲击平原地带,既有荒漠戈壁,又有湿地碱滩,地形开阔坦荡,旷野一望无际;场内既有坚硬粗糙的戈壁荒漠植物如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 Bunge)、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葱(Allium mongolicum Rgl.)、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 )、柽柳(Tamaricaceae)等,又有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针毛(S. tianshanica var. gobica )等禾本科植物;分布自然泉水,四野人烟稀少;这里属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不足50mm,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之所以把半放养场选择在这里是因为野马消失前,这里曾是栖息地之一。为了使野马重新野化,摆脱圈养期间对人的依赖,在半放养后管理人员逐渐减少人工饲喂,让其自然采食半放养场内的天然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它们的粗野性格明显得到增强,其感官的快速反映,敏捷迅跑、强悍善斗的自卫能力得到激发,基本恢复了原有的“妻群制”、“社会序列”和雄性领群等野生本能,原有的野性获得了极大的释放。
通过观察,普氏野马在半放养的自然环境中得到了新的生机,顺利的度过了适应关、觅食关。
3 气候变化对野马的影响
3.1 普氏野马对环境的适应。根据野外观测,普氏野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其自然栖居环境为沙漠、草原、丘陵、戈壁等地带,它们的生活习性显示出对干旱少雨的荒漠环境的适应。在春夏季节结合成大群,营游移生活,主要食物为荒漠植物,如芨芨草(Equisetum)、梭梭(Haloxycon)、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沙葱(Allium mongolicum Rgl.)、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针毛(S. tianshanica var. gobica )等;冬季则以雪解渴,觅食枯草充饥。野马的幼驹极怕涉水,这显然是其祖先长期生活于干旱地带遗留下的印记。
3.2 普氏野马对水分的适应。野马半放养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要让野马适应野外的水质,在小圈里面野马喝的都是水质较好的井水,而在半放养场地,水却是自然泉水或由天然降雨形成的苦咸水,在旱季野马常用前足在低洼地区踏成小坑,内积咸水(含盐量 0.1%左右的咸水),据观察,野马还是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水质。在荒漠生态条件中,限制野马的主要自然因子是极端干旱和高温。野马具有抗旱的能力,为防止水分丢失,保持水分收支平衡,它们能够一次饮较多的水抵御干旱。
3.3 普氏野马对太阳辐射的适应。野马在高温下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荒漠中太阳辐射强,夏季白天气温高(2010年气温甚至高达40℃)。普氏野马和生活在这里的多数动物如鹅喉羚等一样均是浅色,以利于反射阳光,少吸收热量。在夏季毛色变成白色,有助于反射阳光,防止灼伤。
3.4 普氏野马对严寒的适应。实际上,在动物地理区划上,野马的分布区即属于古北界中亚亚界蒙西区西部荒漠亚区。所以,影响野马的气候要素之一是冬季的严寒,主要因素是冬季的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在其控制下,气候异常干燥寒冷,是明显的冬季风盛行区。在野马生活的半放养场极度干旱寒冷,常有强风,温度日差较大,常在在20℃左右。和野马放养场类似的区域活动的其他动物也大都是适应干旱寒冷气候的荒漠种类,以大量啮齿类及有蹄类(如蒙古野驴、北山羊、鹅喉羚等)为代表。在冬季寒冷时,野马体毛呈浅红色,有助于更多吸收热量保持体温。如同生活在这里的海拔较高的山地动物相对低海拔动物体色更深一些,这是抵御严寒的具体表现。充分说明,在自然条件下,普氏野马是一种严格适应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生活于冬季风盛行区的荒漠动物。
近年来,野马半放养场地区的气候已经在发生变化。根据半放养场气象观测显示,半放养场区域年降雨量仅为50~30 mm或更少,年雨量变化率很大,有时全年无雨,蒸发强烈,该地区冬季要比县城和南部山区寒冷,夏季气温持续上升,天气更加变化无常,严重的极端天气情况也越来越频发。 为适应气候炎热,野马常常在半放养场海拔较高区域觅食活动,而应对寒冷时,在低海拔和阳光照射强的区域觅食活动。
3.5 普氏野马采食与气候变化的适应。气候变化还影响野马场内植物的变化,如降雨少的情况下,禾本科植物不能正常返青,野马只能吃坚硬粗糙的荒漠植物充饥。雨量较多的年份,禾本科牧草和水冲沟里的底草(主要是针茅)生长繁盛,野马采食以禾本科草为主;而随气候变化其采食范围也在调整,大多荒漠植物本身具有保持水分和盐份的能力,这也一定程度为野马补充了水分和盐份,野马还常常在碱滩舔食碱土保持盐分平衡。野马由圈养改变成散养以后,有些野性就开始慢慢的恢复,它们开始采食散养场地里的野草,而在圈养期间,它们主要靠人工喂养比较优质的牧草。放养后,在几天的时间里,从它们的粪便可以看出,野马吃了很多种野草,而且野马没有异常的反应,可见野马采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是比较强的。
3.6 普氏野马防御能力的适应。由于长期的人工圈养,有些野马也象不爱运动的人一样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抗病力低、身体弱小,奔跑速度下降等等,给野马提供大一些的活动场所就变得非常重要。经过一段的散养以后,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野马开始躲避人类的靠近,变得非常警觉。野生动物的一些群体行为也慢慢的开始表现出来。现在野马警觉的观望人类。
野马单独活动的范围也一般不会超过200米,因为,只有在这个距离以内,一旦发生危险,它才能来得及跑回野马群,躲避危险。野马有惊人的奔跑能力,这也是对荒漠生活的适应。
4 保护对策
生物进化背后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气候的改变。长期以来,普氏野马一直在通过自身肌能的调节适应气候变化,人们也在采取行动来协助普氏野马应对气候变化。
4.1 人工为野马采取保护性对策。野马在实施半放养之后,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采取了以下保护性措施:
1、人工引水掏泉增加饮水点,解决干旱缺水和不同种群野马之间争水受伤的问题;
2、储备饲草,防止冬季大雪埋压地面野马缺乏饲草的问题;
3、在饲草里添加驱虫防病药剂,增强野马抗病能力;
4、在半放养场适当位置,野马一般情况下,耐热耐寒,抵御风沙,但人为搭建遮阴防寒和挡风草棚,有利于野马躲避过热过冻和大风;
5、开挖人工井,人为打水饮马,冬季野马虽然可以吃雪止渴,或用前蹄刨冰止渴,但野马场冬季寒冷干旱,为防止冬季缺雪或泉水冻结,野马饮水困难问题,可以人为打井水饮马;
6、扩大野马半放养场面积,让野马栖息地不会轻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增大野马活动和觅食的范围。
通过以上人为措施,有效防止了气候变化对野马造成不利影响。
4.2 未来气候不断变暖的情况下如何帮助普氏野马适应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社会会产生重大影响。做好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减缓气候变化,还得适应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野生动物的适应速度。因此,野马的生存取决于人类的行动。我们既需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延缓气候变暖速度;更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野马栖息地不会轻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马保护研究刚刚起步,任务还十分艰巨。不仅需要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努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也需要与新疆和武威等同行合作,积极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理念和技术。今后,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定野马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下,做好野马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
2、加强野马应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建设。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强化预警监督,建立完善野马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监测体系,提高野马保护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整体能力。
3、加强野马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应大力扶持野马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和管理课题的研究,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4、加强野马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合作和交流。要加强同行合作,共同行动,并在行动中互相学习各方研究成果与经验,提高应对能力与水平。
5、推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必须使更多的人意识到气候变化的潜在威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香亭.甘肃脊椎动物志.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86~1188.
[2]邓涛.普氏野马的历史分布与气候控制.兽类学报,1999.01.
[3]张荣祖.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