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忠于理想的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前481),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山东曲阜)人。颜回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他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颜回一生,大多为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归鲁后亦未入仕,而是穷居陋巷。他生活于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的社会,儒家的仁义之志、王者之政常被斥为愚儒、讥为矫饰的社会环境中,但他丝毫不愿改其志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颜回这种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并以之为乐的精神,与孔子本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实为同一旨趣。
在政治理想的追求上,颜回以舜为志,他很赞赏舜“无为而治”,即后来儒家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颜回所言之己志,乃是欲内修己德、外施爱民之政,这与舜之“无为而治”正相仿。在颜回看来,唯以此志施行于天下,方能实现孔子所谓“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的社会理想。由此可见,颜回在政治志向上不仅有淑世济人的入世情怀,而且颇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
颜回最主要的精神遗产,是其对理想的孜孜追求。
2文武兼备的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别号应方,原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在参政理政方面,颜真卿总结唐代立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建言唐德宗要广开言路。他久任礼仪使,参定礼仪多有建树。颜真卿不但精通儒学,而且身体力行,以尽忠孝,被后世儒者奉为修身楷模。他对唐礼仪制度多有厘正,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尤崇忠孝。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他的真书(楷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具有盛唐的气象。 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其行书的遒劲郁勃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先从其外曾祖殷令名学习书法,遍临魏晋及唐诸名家书迹,又多次向草圣张旭学习书法,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惫》。
颜真卿最主要的精神遗产,是其忠贞的报国志向及卓越的艺术境界。
3家训传扬的颜之推
颜之推(531年-591年),字介,汉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生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士族官僚之家,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著有《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成为了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家教规范”。全书共20篇。自成书以来,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作为家教范本,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究其原由,主要是书中内容基本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儒士们教育子孙立身、处世的需要。正由于此,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以致大肆宣传,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颜之推最主要的精神遗产,是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4开疆拓土的颜思齐
颜思齐(1589年-1625年),字振泉,漳州海澄县人。在台湾开发史上,颜思齐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泉漳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台湾通史》为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思齐为首”。
早年颜思齐于内地误杀官宦之恶仆而流亡日本,又因不堪日本幕府的剥削压迫而欲抗争。颜思齐与郑芝龙等二十八人拜盟为兄弟,众推思齐为盟主。不幸事泄,思齐率众仓皇分乘十三艘船出逃。思齐率船队柢台湾海峡,在笨港(今台湾北港)靠岸。思齐见岛上地肥水美,决意在此开疆拓土,干一番事业。在笨港东南岸的平野(今新港),思齐规划建筑了井字型营寨,中间为大高台,使之成为组织指挥垦荒的中枢。与此同时,派人率船队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后计三千余众。颜思齐的此番选择,于他自己而言,是一种养精蓄锐的选择。但是对于台湾的发展来说,却无意中翻开了又一页:他们是继林凤远走南洋之后,第二批集体开发台湾岛的大陆人,他们将台湾的繁荣,从遥远的明末,延续到现代文明的今天。
公元1625年9月,颜思齐于普罗山中打猎,归来后竟然一病不起而英年早逝。临终时他说:“本期创建功业,扬中国声名。今壮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继起。”颜思齐故后,众推郑芝龙(郑成功之父)为盟主,继续拓垦大业。颜思齐的人生,对于台湾的历史而言,仿佛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然而他的光芒,却照亮了整个台湾岛的未来。从那时起,台湾大规模移民高潮终于到来。每年都有大批的百姓跨越海疆,进入台湾岛,在岛上屯垦耕种、繁衍生息。颜思齐的功业与威名,也因此超越了历史,被成为“开台圣王”。
颜思齐最主要的精神遗产,是其经营台湾的开疆拓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