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机管理的理论内涵
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为了防止危机发生、减轻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或者为了某种目的,在有控制的情况下释放危机的能量,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所采取的管理行为。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对于危机的预见能力和对紧急情况发生后的处置能力,只有及时妥善的处理危机,才有助于保持社会安全稳定,增强公众的安全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二、政府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作用
新闻舆论在当今社会被公众看作是除行政、司法、立法以外的 “第四权力”,新闻记者更是被称为了“无冕之王”。这说明随着我国社会民主化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可以说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政治因素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政治势力,其作用已经渗透至到各个领域,发挥着其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政府危机管理事件中,新闻媒体往往通过对事件的充分介入,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在政府危机管理事件中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如下:
(一)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通道。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尤为重要。通过新闻媒体传递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公众。这种方式可以避开政府自身发布信息过程中繁琐的传递环节,减少信息传播的时间。同时可以避免政府信息多环节信息传递导致的失真。
(二)在危机事件的不同阶段都能提供辅助。对于危机事件管理,有危机预防、反应和恢复之分。新闻媒体可以说在各阶段都能提供有效的作用。如在危机预防方面,媒体往往能够通过公众的视角发现危机的潜在威胁,发现危机前兆,政府得到这一信息后加以注意,往往可以防止危机事件的爆发。而在危机爆发阶段,媒体也可以协助政府,把社会舆论的主调引导到利于解决危机事件的方向上来。
(三) 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争取公众支持。危机事件发生后,事件的危机或重要性程度往往与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或程度有关。新闻媒体的报道对于人们判断所谓“大事”的重要性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报道能够激发公众的同情心或使公众意识到那些有潜在威胁的因素,公众意识的“被发掘”可以有助于政府取得公众支持,利于危机工作的开展。
(四)为政府提供智囊支持。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当发生了危机事件时,新闻媒体关注的方式一是进行及时的近距离报道,另一类则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对于危机事件的各方面进行评论,发表看法。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为政府提供了“外脑”,有助于政府危机事件处理人员扩展眼界,获得启发和帮助。
诚然,新闻媒体在危机管理事件中对于政府的管理所起的作用不一定都是积极的。这是与其所处环境的制约因素以及其自身的理性程度、社会责任感等因素有关,也有产生负面影响的例子存在。但就以上的作用举例,新闻媒体就应该成为政府危机事件管理工作中的合作对象。而作用积极消极与否其实一定程度也取决于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度以及驾驭度。
三、在政府危机管理工作中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一)政府——突破自身,尊重公众,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首先,政府要突破自身,转变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以往,我国政府的一贯做法就是“报喜不报忧”,将新闻媒体视为危机管理的大敌,更不谈利用新闻媒体解决危机管理事件。而事实证明,在危机管理事件中,新闻媒体是无法被屏蔽和忽视的,也就是说这种老旧的思维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做法,同时也是不明智之举。政府的目标应该是力求与新闻媒体形成良好的互动,让他们所产生的力量为自身提供助力。其次,政府应该尊重公众这个群体。包括尊重公众知情权,尊重公众这个具有巨大智慧含量的群体。由于我国政府的老式观念,政府官员大多数都带有一种“精英”意识,认为公众的思维水平和判断力都不适于参与危机事件的管理,一旦让公众直面实情,必然会引发恐慌情绪。而实际上,随着现代社会公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公众的眼界和承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且公众中也有为数不少的高水平人才,能够给予政府建设性的意见。所以,现代社会我们倡导的以公共服务为理念的政府管理方式也要求我们尊重和信任公众的智慧力量。再次,必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为新闻媒体的权利“保驾护航”。信息公开制度作为政治文明的基础,很多国家都通过法律对其进行保护。同样,在我国的现行体制下,只有加入新闻媒体监督,才能够避免信息公开制度局限于形式,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帮助政府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改革。
(二)媒体——保持理性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对于新闻媒体的管理体制虽然与开放度较高的国家相比,有一定的距离和差异。具体体现在重大突发事件或社会事件的报道和披露被排除在传统意识形态管理范围之外。以及新闻媒体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必然要以旧的意识形态作为改革的基础。综上两点,新闻媒体自身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这也是一直以来新闻媒体在对公共权力监督方面缺乏力度的原因之一,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则是新闻媒体不能胜任配合政府的危机事件管理和舆论引导的使命。
对于新闻媒体自身而言,必须要保持自身的理性,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减少对政府危机管理的负面影响。新闻媒体应该主动参与危机事件管理的各个环节,如针对居民、公务员等不同群体开展关于危机管理的素质教育,对国外的成功案例、经验进行分析报道。加强社会各界对于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后流言四起,公众恐慌的概率。有助于危机事件中政府与公众同心应对形势的出现,引导公众选择正确的表达自身观点的途径和方式,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公众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
现今是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并行的时代,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这对于危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时,处理的不当可能会错过处理的最佳时机,从而危机的范围和危害可能扩大到更多的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能否成功的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现在已经成为衡量政府治理和管理水平的一大标志。而成功处理各种危机事件,绝不是仅凭政府一方之力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被称为社会“第四权力”拥有者的新闻媒体当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重要力量,政府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必然会给危机事件的成功解决带来良性影响。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7第1版.
[2]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1/1第l版.
[3][台]汪明生、朱斌妤等.冲突管理[M].九州出版社.2001/l第l版.
[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7第1版.
[5]曹随、陆奇主编.政府机关形象设计与形象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第l版.
[6]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l/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