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系统
联系人信息
全部杂志分类

网络政治视阈下的党建工作研究

作者: 收录时间:2023-04-07 浏览量:599次

网络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坐标,目前人类已全面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正在以其高速发展和更新模式渗透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处理与传递效率,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学习、交流的平台。网络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现今的社会政治生活,改变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网络政治现象,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予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宣传形式,使党建工作展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执政党的建设和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全新的挑战。如何顺应信息网络时代的新发展,创新党建工作新思路,全方位改革完善党建工作,为培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提供思想、组织和政治保证,已成为我国网络政治视阈下党建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网络时代为党建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新世纪新阶段,从宏观整体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党建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员的发展数量和发展趋势方面,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员结构不断优化,党员素质逐步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网络时代,寻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推进党的建设,利用互联网拓展党建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使党建工作更加合理、有效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继续发展壮大,开创全新的党建工作领域,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的必然选择与必然要求。

首先,网络的开放性、现代性为党建的开展方式、方法向着科学、合理、时效的目标的转变提供了良好契机。面对快速、多变、信息量大的互联网,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传统党建的组织、管理、传播、宣传、建设模式在效率和效益上都是无法匹及的,信息传输的速度高效快捷是网络技术的突出特点,可使有效信息传播迅速,容量巨大,受众面宽,互联网从基础结构到技术应用的开放性,有利于党员更新观念,提高党员素质,为实现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可大大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党建工作的生动性、参与性。海量的信息能够在几秒钟内传送至世界所有网络用户,并且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于一体,而且信息的更新速度快,功能强大,用户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阅读和下载得以方便快捷地实现,可满足各种群体的不同需求,使网络民众更加主动的去了解与自己相关或者感兴趣的事物,让更多的普通人民和党员参与到党建过程中来。

最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有效运用,使党建工作冲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拓展党建工作平台,增强党建工作的效果。通过网络党建板块和论坛的构建,促进民主交流与思想沟通,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就自己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自主选择、浏览、自由发言,贴近党员实际,使党的传播方式更具亲和力,使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与党员个体工作生活特点相适应,调动党员主体性的优势,充分发挥信息传递、党内民主、党外监督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机遇。

二、网络政治给党建工作带来的冲击

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执政党建设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网络政治作为现实政治的虚拟,以其全球传播、形式多样、迅速及时、自由交互、开放实时等特征向传统的党的建设管理模式发起全方位的冲击,就政治而言,信息网络技术逐渐形成了一股影响、渗透、制约和改变现实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强劲力量,因此网络的发展为党的建设工作在内容、形式作效果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一,在工作内容上,网络上的政治、社会信息正慢慢影响着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资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形式多样的跨越国界的思想政治理念和社会文化在网络上自由传播,掺杂其中的不免有虚假、有害信息,这类信息具有强大的迷惑性和渗透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异质文化充分交流和大规模冲突时代的到来,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甚至政治立场产生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我党面临新闻宣传媒体和舆论引导控制能力、调控管理机制的挑战。

第二,在工作形式上,多年来,我们习惯并成功地运用大会宣讲、座谈讨论、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等方式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这些方式现场感强,即时效果好,但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需求的增加,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获取社会、政治、经济信息,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挑战着传统的党建方式,网络政治参与的新颖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不必将身份公之于众,也不需有一个封闭与严密的组织,这种沟通和交流方式往往是个性化的、非组织性的,容易使组织观念淡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党组织的控制力。

第三,在工作效果上,网络为人们构筑了“虚拟”的交流世界,交流者间可以超越时空的约束,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气氛,毫不拘束地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想交汇,使党的思想意识形态受到“多样化”的冲击和挑战,消极情绪、不良倾向也得以随之蔓延,并且产生了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等问题。此外,网络使各种意识形态的信息跨越了时空的障碍,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使一部分网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日趋西化,对党和国家理解度、认同感不同程度的有所降低和削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产生动摇,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信心不足。

网络作为人类以往从未体验的一种新的坐标模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虚拟世界的大门,悄然地在全世界激荡起新一轮夫的现代化浪潮,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实践活动,并且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传播的异军突起,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也导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增多,要求执政党不断提高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三、开辟网络政治视阈下党建工作的新天地

伴随着20世纪末国际互联网席卷全球,人类社会迈入一个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持的全新的信息时代,面对网络政治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执政党的建设工作必须抓稳时机,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创新党建工作新平台,占领党建工作新阵地,开辟党建工作新天地。

首先,要增强对网络重要性的认识。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文化载体,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集报刊、电台、电视等传播功能于一体,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传统媒介的各方优势加以整合,可以拓展党建工作领域,为新时期的党建工作提供一个适应现代形势需求的良好平台,促使党建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我党要适应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对策,充分利用和发掘信息网络对党建工作的积极作用,使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实现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

其次,要利用网络提高党建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党建工作不仅在手段上寻求创新,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一个党要长久的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保持自身先进性,对党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工作方式进行创新、拓展和延伸,不断提高和完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为此,我们必须始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党务日常工作的现代化,全面提升党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执政党建设的层次与水平。

再次,要创造党建工作网络信息传播的鲜明特色。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走出就传统党建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局限。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要探索网络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利用其高效、迅捷、交互性强的优势,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在党建的内容、形式、效果、机制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发展,为广大党务工作者和党员提供一个了解最新党建信息、交流党建工作经验、研究党建理论的新载体,从而占领网络党建新阵地,开辟党的思想建设的新天地,形成党建信息网络传播的新特色。

总之,在网络时代,党的建设要有占领网络宣传和传播阵地的紧迫感,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摆脱传统观念、习惯方式的影响,对网络媒体的规律、特点、优势认真地加以研究,真正发挥网络宣传的主动性和战斗力,形成坚强的网络阵地。网络党建工作是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网络党建工作的研究和工作力度,使网络党建工作有效开展,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广峰,论新时期如何利用网络媒体推动党建工作.中国报业,2011,11.

[2]孙栋.基于网络环境下党的建设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3]朱林婷.创新网络党建载体的实践与思考[J].理论研讨,2011(5).

[4]周贤山.论网络时代的党建新思路[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1,13(2).

[5]张国超.党建工作网络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6]周薇.网络参与式党建——信息化时代党的忧患意识提升[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

[7]丁威,蹇福阔.网络建设:创新党建工作的时代要求[J].2008,10(2).

[8]陈立平.网络政治视野下的高校党建应对策略新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5).

[9]陈志刚.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十大挑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1).

[10]焦泉.信息时代党建形式的新思维.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

服务时间:7X24小时专线 热线电话: 服务邮箱:zczl0008@163.com
版权所有©2009- 2023  版权: 工信部备案:
特别声明:本站主要从事学术期刊咨询服务,非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下架或删除。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