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系统
联系人信息
全部杂志分类

论制造企业实施生产管理有效措施

作者: 收录时间:2023-04-10 浏览量:706次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的要求随之也越来越严格,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是为了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完成要求的产量、将成本降至最低程度、在规定的交货期内完成生产任务,这些目标为研究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基于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目标,只有针对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相对措施,才能使企业整个生产管理过程能够准确、高效地运行,从而实现组织目标,获得市场竞争力,赢得利润。

一、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中常见问题

我们从产品的交货时间、产品的质量、生产成本、服务和环保五个方面对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中引导人、财、物合理流动的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形式,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通过迅速而准确的信息传递,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现在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它的管理层次多,但管理幅度小,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注重程序化和命令式的组织模式,位于塔顶的董事长和总裁,必须将指令通过一级级的经理传达到执行层,而塔底的员工也要将信息通过层层的汇报、过滤,最后到达决策者手中。当企业的规模扩大时,解决的方法就是再增加管理层次,这样以来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显得庞大而僵硬,信息传递的速度也相当的缓慢。

(二)生产资源配制不合理。在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 我们经常碰到生产资源配制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场地安排不合理、现场使用的工艺装备不规范、工人操作方法不正确等,使生产过程中出现一些多余的工序,或者是重复性的作业(如产品的搬运工作)等一些引起生产线能力不平衡的问题,从而延长了整个生产加工周期,推迟了产品的交货时间,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企业的生产能力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生产线不平衡的问题。

(三)生产物流工序流程安排的不合理。物流是制造企业中产品实现的过程,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会经过备料、投产、加工、检验等很多工序才能完成,生产物流的工序,由于生产的工作繁多,有的可以同步进行,有的需要按先后顺序实施,参加人员众多,环节错综复杂,导致企业现场混乱,造成产品质量差,交货时间推迟等等一些影响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行和企业声誉的问题,因此,正确的物流工序流程安排是企业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人力资源配制不合理。劳动力资源是企业资源要素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开发和挖掘劳动力资源的潜能,建立科学的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各类人员,不断激励和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生产运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它除了本身是一种资源以外,还是其它各类资源的载体,一切资源都通过人力资源的作用,相互结合,发挥效力。而在整个企业的生产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人员配制与岗位的需求不匹配、人员素质不高等现象,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无法正常的运行。

此外,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物料配置不合理、生产计划编制不科学、安全事故等等一系列问题,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运行,必须对生产管理的各个过程严格把关,才能生产出令企业和社会满意的产品,由于时间和个人能力的限制,这里就不一一进行分析了。

二、制造企业实施有效生产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通过组织结构的优化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组织结构的优化是生产管理优化的第一步,由于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往往重现出一种“金字塔”的形势,它的管理层次比较多,且管理幅度小,整个组织结构比较僵硬,这样不但浪费了企业的人力资源,而且也使得的信息反映速度比较迟缓,明显给企业的带来很多不利,要解决此问题,必须从其根源着手,即减少它的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使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下压”,呈扁平状的组织形式,说到底,就是通过减少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建立起一种紧凑的扁平型组织结构,使组织变得快速敏捷,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能,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建立在金字塔的基础上,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必然选择。

但是在进行组织结构扁平化过程中,我们同样也得注意以下问题:(1)被精简人员的安置问题要做好。精简下来的人员,必须通过人才就业、流动循环体系,下岗人员通过培训等出路进行妥善的安排,否则,企业效率提高了,影响企业发展的其他问题又出现了;(2)避免僵化。组织结构的变化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及所处的经济环境而定,不能搞“一刀切”,也就是说在基本思想的指导下各个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制定出符合自己发展的层级结构,不能笼统地说设置几级管理层次是最优的;(3)正确面对阻力。企业实行扁平化方向改造,将会有不少高管人员失去过去的优厚待遇,他们将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阻挠、消极对待精简,这就要求管理当局要坚持信念、抵住压力,应该具备挑战这些压力的勇气和决心,并做好各方面的思想协调和善后工作;(4)不要一味地降低成本和费用。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也应该注意到,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地降低成本和费用,要有逆向思维,在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上加大投入量,不单纯为了“省钱而省钱”。

(二)通过工作研究的方法对企业生产资源优化来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

所谓工作研究是以生产系统或操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其功能是生产系统诊断分析,最终目的是提高生产率,是一种不需要投资或用很少的投资就能增加现有资源产出率的一种工程与管理相结合的技术。工作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即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

(1)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是对现有的或拟议的工作(加工、制造、装配、操作)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录和严格的考查,作为开发和应用更容易、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及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

方法研究的内容包括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和动作分析三个层次,这些分析技术之间具有层次关系,要由粗到细依次进行。方法研究运用的各种技术可以解决大到整个工厂的布局问题,小到工人的重复性劳动问题。然而在一般情况下,运用这些技术的程序基本上相同。为了取得效果,在运用各种分析技术时,应遵循以下程序:选择研究对象,弄清问题;通过直接观察,记录有关的全部事实;运用恰当的技术,严格而有秩序地分析事实;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因素,开发最实用、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建立新的标准作业方法;通过定期检查,推动标准方法的实施。

(2)作业测定。作业测定(工作衡量)是运用各种技术确定合格工人按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合格工人的定义是:一个合格工人具备必要的素质、智力水平和教育程度,并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使他所从事的工作安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作业测定是建立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方法研究是通过对现有工作方法和工艺过程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严格的考查及开发,制定新的工作方法,以减少产品生产的工作量或简化生产工艺过程。方法研究主要是靠消除物料或操作人员的非必要活动,以合理的方法代表不合理的方法;作业测定则是在合理的工作方法基础上,测定必经的作业时间,通过评比、宽放等技术,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并以此作为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

总之,生产资源的合理配制是建立在对工作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系统中各程序的分析,寻求出适合自身作业的资源配制,使生产线能力与生产要求达到一定的平衡,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生产能在顾客的要求下顺利生产,这是企业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市场给予企业的希望,只有企业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占据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通过对企业生产物流工序流程的优化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要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工序进行合理的安排,首先应事先知道生产过程应有多少个工序,其中每个工序是指在工艺技术和组织管理上相对独立的活动。另外还应知道各道工序所需的时间及各道工序之间的相应衔接关系。绘制企业的生产物流工序流程图,计算工序流程的各个参数并找出关键路线,可以得到该企业生产物流的一个系统规划,然而这时的规划还仅仅是一个初始方案,并不是一个最优方案,还需要通过初始方案的调整和改善,求出生产物流工序流程的最优方案。一般工序流程图的优化包括时间优化、时间成本优化和资源优化,但此三个优化之间比较孤立没有联系,都是在一定的假设下才成立,与实际情况相比有一定的出入,这时可以把时间、成本、资源三种要素均考虑进去,对工序流程进行优化,可以为企业节省更多的资金和时间。

(四)通过对人力资源配制的优化来加强企业生产管理

 (1) 岗前人岗匹配。首先,通过科学的工作分析对岗位目标、职责、任务性质等具体要求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其次对任职人从知识、能力、经验、性格等难度进行具体地调研、分析与测评;第三,将任职人的测评结果与岗位所需的条件作比较,接近者,可以考虑上岗,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人的成长是动态、受环境的影响变化而变化,因此,岗前、在职的培训不可缺少的。

(2) 晋升中的人岗匹配。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及多轨道的晋升发展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员工的能力和水平,将员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

(3) 在人员素质方面。提高人员素质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政治思想素质;二是业务技能水平。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通过领导与企业员工进行谈话交流以及组织各种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外要通过各种方式着手对新人进行培养,到国外去学习,到高等院校进行进修,定向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同时,加强对生产技术工人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人的生产技术理论水平以及实际工作技能,使技术工人成为多技能工人,减少各工种间的协调衔接工作,减少待工、停工的损失。

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必须实施有效的生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工序安排等,使整个生产过程能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不仅减少了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还能使员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从而以一个轻松的心情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李炽辉,黄玉萍,李锦辉.应用工业工程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案例研究  工业工程,2006.

[3] 郭伏,张国民.工作研究在流水线平整中的应用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

[4] 郭伏,张国民,温婕.工作研究在轿车装配流水线能力平整中的应用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

          

服务时间:7X24小时专线 热线电话: 服务邮箱:zczl0008@163.com
版权所有©2009- 2023  版权: 工信部备案:
特别声明:本站主要从事学术期刊咨询服务,非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下架或删除。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