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系统
联系人信息
全部杂志分类

150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作者: 收录时间:2022-07-20 浏览量:822次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威胁到产妇胎儿的生命,占我国孕产妇死亡顺序的首位,值得妇产科医师的重视并积极处理。为提高产后出血的防治水平,现将我院从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3年间所收治的150例产后出血患者,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分娩总数5015例,根据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 [1] ,发生产后出血150例,发生率2.99%,年龄为20~36岁,平均27.9岁。阴道自然分娩94例,剖宫产56例。本组有2例因出血过多难以止血而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其中1例为双胎合并完全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1例因妊娠合并巨大子宫肌瘤。

1.2 产后出血量 最少500ml,最多达4000ml,平均888.5ml。出血量>1000ml者35例,其中休克19例,占12.69%,输血24例,占16%。

1.3 分娩方式 剖宫产共1110例,产后出血56例,发生率5.04%;阴道自然分娩3905例,产后出血94例,发生率2.41%。

 

2 讨论

 

2.1 出血原因

 

2.1.1 子宫收缩乏力 共110例,占73.3%,与文献报道的相符 [2] 。其中单纯子宫收缩乏力70例;合并有巨大儿10例;双胎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0例;第二产程延长6例。

 

2.1.2 胎盘因素 共28例,占18.6%。其中胎盘粘连15例,胎盘植入1例,前置胎盘7例,胎盘残留3例,胎盘早剥2例。

 

2.1.3 软产道裂伤 共8例,占5.3%。其中阴道壁损伤3例,宫颈裂伤4例;阴道壁血肿1例。

 

2.1.4 凝血功能障碍 共4例,占2.67%。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肝功能异常3例。

 

2.1.5 剖宫产中因子宫切口血管丰富而致出血1例,切口裂伤2例。

 

2.2 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

 

2.2.1 子宫过度膨胀 如巨大儿、双胎妊娠、羊水过多,影响正常子宫收缩,致使产后出血率明显上升,本组双胎4例,占产后出血的2.67%,且1例双胎合并完全性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出血达4000ml,为止血行子宫次全切除。

 

2.2.2 妊娠并发症 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最多见,其次是前置胎盘,再次为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2] 。本文中妊娠高血压疾病占20例,前置胎盘7例,妊娠胆汁淤积5例,与文献报道相符 [3] 。前置胎盘由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而此处肌组织菲薄收缩力差,胎盘剥离后,血窦不易缩紧闭合,故常发生产后出血 [1] 。

 

2.2.3 妊娠合并症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血液病,本组妊娠并肌瘤6例,其中2例肌瘤大,影响子宫收缩,术中出血1700ml及1800ml,1例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最少为28×10 9 /L经输血小板后,因巨大儿手术,术后2h出血量达1400ml。

 

2.2.4 分娩方式 剖宫产由于手术的创伤或止血不彻底,加之操作时间长,均可额外增加出血量,从而使产后出血增多,本文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率5.044%,阴道分娩为2.41%,差异有显著性,因此产科工作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以降低产后出血率。

 

2.3 产后出血预防中注意的问题

 

2.3.1 积极处理妊娠并发症 本组3例妊娠胆淤患者发生产后出血,有作者认为此类患者肠道内的胆盐分泌不足,使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从而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Ⅲ、Ⅳ、Ⅴ的量减少,导致产后出血,故对这类患者妊娠晚期应给予维生素K 1 治疗以减少产后出血 [4] 。

 

2.3.2 提高产科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如果产科手术人员操作不熟练,或动作粗暴,可使产妇组织损伤增大,增加出血量。本文剖宫产2例由于子宫切口两角撕裂,致产后出血,4例阴道壁裂伤,3例宫颈裂伤,1例阴道壁血肿,致失血性休克,实应杜绝。

 

2.3.3 产后应严密观察子宫收缩、阴道流血量 产后出血约80%发生在产后2h内 [1] ,故产后应仔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宫缩、阴道流血情况,有高危因素尤应注意并给予预防性运用宫缩剂。本组产后出血发生在2h内130例,占86.6%,其中2例由于观察不严,造成宫腔积血,发生失血性休克,造成病人生命危险。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4-249.

2 胡志远,胡振桂.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3,9(4):211.

3 淡月娣.433例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积症临床分析.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5,11(1):31.

4 张首杰,安启哲.顽固性产后大出血的保守性手术治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5):269.

服务时间:7X24小时专线 热线电话: 服务邮箱:zczl0008@163.com
版权所有©2009- 2023  版权: 工信部备案:
特别声明:本站主要从事学术期刊咨询服务,非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下架或删除。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