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系统
联系人信息
全部杂志分类

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在儿科中成药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 收录时间:2022-09-23 浏览量:707次

一、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与儿科中成药概述

1、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发展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药制药工业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设备有了较大的改善,新建或改建了一大批制药厂。很多厂家经过技术改造,生产厂房、工艺、技术、设备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基本上消除了简易厂房、手工切制、敞口煎煮、明火直取等落后的生产方式;有的企业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线和各种检测仪器等;有的企业还实现了计算机的全面管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一些企业完成了GMP改造,并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同时也实现了GMP的全面质量管理,大大提高了中药生产的整体水平,一个新兴的中药制药产业正在崛起,传统的中药产业正在向现代化方向大踏步地迈进,即将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新的增长点。

2、儿科中成药研发的现状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明传承的保证。儿童占我国总人口的30%,儿科疾病占所有疾病就诊人数的20%[1]。儿童的患病率很高,我国14岁以下儿童数量为2.9亿,患病率达12.3%[2],0-4岁儿童的两周患病率高达174.2%,5-14岁的儿童两周患病率达到76.9%[3]。儿童用药品种缺乏,儿科专用剂型缺乏——90%的药物没有儿童剂型,用药规格少,药品信息缺乏,用法用量不明确,儿童用药成人化现象严重,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多[4]。儿童用药品种少是不可争议的事实,在我国3500多种药物制剂品种中,专供儿童使用的仅有60多种,不足2%。儿童用中成药新药开发成为冷门,主要是由于儿童中成药的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临床研究资料不足、临床试验志愿者难找和缺乏国家政府政策的激励与引导造成的。

二、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在儿科中成药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1、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在儿科中成药新药立项中的应用

1.1、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在儿科中成药新药处方中的应用

1.1.1、选药的合理性

对处方的分析即对处方所涉及的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按照中医理论,小儿属于“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即小儿的身体无论结构还是功能都没有完全成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尽量选择药性平和的中药材。不宜用有大毒的中药材如:斑蟊、闹阳花、蟾酥、洋金花、轻粉、雄黄等,不宜用药性峻烈中药材如:逐水的甘遂、峻下的巴豆、大寒的石膏等。

1.1.2、组方的合理性

儿科中成药的组方应该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根据小儿病情的需要,利用药物的七情,君臣佐使药配伍使用,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采取“病因病理明晰,组方分清主次;注意七情配伍,辅以中药药理;处方药用整合,药量结合病情”的组方原则。

1.1.3、儿童的使用剂量

药物剂量的确定可以按年龄折算、按体重计算或按体表面积计算,而按体表面积计算是最为科学的(儿童用药量=儿童体表面积×儿童剂量/平方米)。为方便临床上计算方便,可按成人中药一般用量为准,进行折算:如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儿童中成药新药准确使用剂量需要通过药理和临床试验验证和修订。

1.2、剂型选择合理性

针对儿童服药不自觉和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相矛盾,加强儿童用药剂型研究,拓宽给药途径,不仅减轻儿童痛苦,也给父母减少烦恼。儿童用药剂型的选择除了遵循一般的剂型选择原则外,还必须考虑儿童应用的依从性。如呼吸吸入给药、脐部给药、穴位给药、电针磁场给药、直肠给药等,有效地避免给药途径狭窄所带来的弊端。适宜儿童的剂型有糖浆剂、混悬剂、滴剂、泡腾片、咀嚼片、栓剂、含化片等等。

2、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在儿科中成药新药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2.1中药材的提取

儿科中成药新药的研究大多数是以中药材为起始原料。为了达到疗效高、剂量小的要求,除少数情况直接使用药材粉末外,一般药材都需要经过提取。

2.1.1、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与选择

l)提取工艺路线设计的原则是使儿科中成药新药的生产工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及生产的可行性。中药材的提取工艺包括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水蒸汽蒸馏法、微波萃取法、超声波提取法、酶法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半仿生提取法、动态逆流提取法等等。

2.1.2提取工艺路线设计的基础是对处方进行分析,即了解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每种药材所含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2.1.3工艺路线设计的方法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多条路线,经过预试验加以比较。较常见的方法是将不同工艺路线得到的提取物通过药效学试验进行比较,即用动物实验筛选工艺。研究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证明所选定的提取工艺最大限度地富集了有效成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方剂的疗效。

2.1.4、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的研究提取工艺路线初步确定后,然后优选合理的提取工艺条件。

1)在影响因素比较少时,可采用单因素、多水平的对比研究。

2)在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因素不是单一的,对多因素、多水平同时进行考察,一般常用的是正交试验方法,均匀试验方法、星点试验方法。

2.2、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

2.2.1常用的分离方法有沉降分离法、滤过分离法、离心分离法。常的纯化方法有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其他的纯化方法有酸碱法、盐析法、透析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结晶法等。

2.2.2分离纯化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新药类别、剂型、给药途径、处方量及提取液性质来决定。

2.3、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

常用的浓缩方法有减压蒸发、薄膜蒸发、反渗透浓缩;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减压干燥、沸腾千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

浓缩、干燥方法应根据药物性质来选择。浓缩、干燥方法的具体工艺参数应经实验优选确定。

2.4、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制剂成型工艺是将药物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剂型,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辅料品种与用量应经实验优选确定。应当明确选择的目的、试验方法、结果、结论。应注意处方量与最终制成量之间的关系。根据中药用药量大的特点,提倡应用先进的成型方法和设备,尽可能减少辅料用量,以期减少服用剂量。

2.5、洁净与灭菌过程:净化原理与工艺要求;洁净工程的设计与装置;灭菌原理与意义;各种灭菌方法的工艺与装置;正确应用防腐剂等。

2.6、中药工程设计:工艺流程设计与计算;单元操作设计与应用;剂型的介绍与选择;工艺管道与平台设计;公用工程系统设计;计算机在各单元系统中的应用等。

2.7、中药包装工程:中药材包装技术与装置;中成药包装技术与装置;中药包装研究进展等。

三、未来的展望

一是中药制药工程集成技术的创新。在中成药制造业中通过一系列提取、分离、浓缩、纯化操作的有效组合和计算机的集成控制,实现从中药原料药到目标产品的全程控制,从而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出中成药产品。

二是中药在生物基因工程方面的创新。基因疗法、克隆技术的重大突破及人类基因组计划集展的加速,预示着生物技术在制药工业的广阔发展空间。

三是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工艺技术及其装备的创新。例如:中药荷电技术的进一步优化,荷电提取温度在80℃以下,防止了中药有效成份与热敏感成分的流失,其前景可观;中药提取液分离与纯化技术的新突破,用中药冷冻浓缩代替真空浓缩,使提取液在0℃以下完成浓缩过程,避免有效成分因受热时间长发生变化,同时浓缩物可逆性的溶于水,改善了提取物性能;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膜分离等技术及其装备的进一步优化及产业化等等。

四是中药粉体工程技术及装备的创新。包括制药粉体机械、粉体过程工艺技术、专用的功能性粉体材料及检测用装备。如制药粉粒体机械为超微粉碎机组;粉体物性测定和试验室研究及设备制药粉体工程自动化装置及检测,计量传感装置;医药食品功能性粉体材料;制药粉体过程工艺技术(包括超微粉碎及相关技术、复合化及精密包覆技术、粒子设计及表面改性技术、机电一体化及自动化技术、洁净化及安全化技术)。

五是中药干燥工程工艺及装备的创新,特别是干燥方法的创新。如静电干燥技术,其比常规热风循环干燥、微波干燥等有更多的优越性。

六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中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组合封闭式数字程控装备的开发是今后10~15年的重点,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数据库网络的建立,传统的中药生产工艺及其装备将会出现一次革命。

综上所述

中药制药工程学可以说是贯穿了儿科中成药新药开发的全过程,它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科学理论依据和工程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薛原,杨丽佳.儿科用药难题待解[N].健康报,2006-11-07(004).

[2]张霞.浅析儿童用药的发展现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40-41.

[3]王同龙.2015年我国儿科用药市场规模分析[R].前瞻网,2016-01-06

[4]马融,杨常泉.儿童用药的现状及合理用药思考[Z].第二十九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小儿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培训班论文编,2012-09-01:20-23.

服务时间:7X24小时专线 热线电话: 服务邮箱:zczl0008@163.com
版权所有©2009- 2023  版权: 工信部备案:
特别声明:本站主要从事学术期刊咨询服务,非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下架或删除。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